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设置 > 规划处 > 发展规划 > 省内规划 > 新闻详情

秦皇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2日    来源:规划处

 “十二五”时期是秦皇岛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科学发展新局面。

秦皇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是十二五时期秦皇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专项规划,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经济活动的总纲性和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秦皇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速增效和提升竞争力为核心,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速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全面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速培育新兴优势产业,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大力实施节能降耗,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努力化解电力供应、交通运输紧张,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运行质量和对总体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基础实力进一步壮大。“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进一步扩大,结构继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主要指标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135.6亿元,比2005年增长129.8%。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19.80亿元,为2005年的1.87倍,年均增长13.4%;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32.8%提高到45.6%;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23.2%提高到32.3%。“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4517.04亿元,是“十五”累计的2.9倍;累计实现利润120.68亿元,是“十五”的2.9倍;累计实现税金133.67亿元,是“十五”的2.3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5年的151.8提高到2010年的190.5,提高38.7个点。工业从业人员达到39.5万人,较2005年增加9.1万人,对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25.2%提高到36.1%。“十一五”期间,工业累计投资667.09亿元,比“十五”增长3.5倍,占同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9.4%。全市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20多项,首秦金属、天威保变出海口基地、中油宝世顺钢管、山船重工百万吨造船、万基钢管、哈动力出海口基地、美铝渤铝热轧、旭硝子汽车玻璃、富士康、新铁德澳高速铁路道岔等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全市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2.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实力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21家,比2005年增加13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由“十五”末的68家增加到2010年的13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22.30亿元增加到283.29亿元,年均递增1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到2010年的88.6%;资产由527.66亿元增加到1216.62亿元,年均递增18.2%。二是四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突出。2010年,装备制造、金属冶炼及压延、粮油食品加工、玻璃及玻璃制品四大产业完成增加值201.5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十五”末的64.5%上升到71.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83.99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7.5%提高到29.7%,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9%,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三是高新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环保等高新技术制造业对总体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17家,3家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2.0%。

3.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坚持把实施企业改革作为增强工业经济生命力的重要举措来抓,顺利完成了695家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任务,累计安置职工15万人。经过改革重组,国有经济布局得到调整,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渗透、多元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劣势企业逐步退出,老企业焕发了新的活力。至2010年底,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由2005年的122家减少到50家,但活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个数占8.1%的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利税均占到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0%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在全市工业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达到566家,比2005年增加173家,完成增加值243.5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6%,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安胜矿业、奥格集团、天业通联等进入“河北省百强民营企业”行列。2010年8月天业通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成为秦皇岛市首家中小板上市企业。

4.节能减排实现较大突破。把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消除污染、淘汰落后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的重点,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推进工业走投入少、产出高、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法关闭落后产能项目19个,实施节能降耗技改项目52个。“十一五”期间,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4.25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2.486吨标准煤,累计下降41.5%。

5.技术进步与品牌建设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科技投入逐步增加,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27.5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3倍。截至2010年,全市共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9家。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突破1000件,每万人专利拥有量持续居全省之首。 2009—2010年获得国家重点产业振兴技术改造扶持资金3060 万元、国家工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扶持资金1580万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22项。2005—2010年,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件,河北省著名商标84件,中国名牌产品 8项,河北省名牌产品54项,河北省优质产品38项,河北省质量效益型企业22家。

6.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高速宽带通信网络已覆盖全市,互联网用户由2005年的6.15万户增至2010年的39.53万户;全市移动电话用户由116.1万户增至280.22万户,新一代 3G 移动通信网覆盖城市区和交通干线。重点推进了秦皇岛信息产业基地、北戴河信息技术研发中心、燕大软件中心、东大软件公司的建设。企业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全市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内部网,8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门户网站,35%的企业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涉及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经营、财务、库存管理等各个环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生产经营用机械设备有9.2%采用了微电子控制。富士康、昌隆银幕、鹏远电子、康泰医学、信投高科、数据产业基地6个重点项目列入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无线城市建设工程荣获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应用成果奖,秦皇岛市被工信部列入第一批政府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试点城市。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秦皇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工业总量依然偏小。目前秦皇岛市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加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还要经历扩张上升的时期,工业经济仍将是支撑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目前工业总体仍显薄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和工业增加值仅分别为全省的4.64%和3.62%,全部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唐山的13.17%和12.62%。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34.4%。

二是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现有企业内生动力较弱,项目建设后继乏力。“十一五”期间建设项目及其产出明显少于“十五”期间。“十五”期间新建投产企业29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3.5%,其中产值超亿元的有49家,而“十一五”期间新建投产企业119家,实现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为11.9%。目前正在实施和已落实的重点工业项目不足百项,总投资规模不到500亿元。新的在建项目和储备项目少,对工业未来发展的支撑力不足。

三是结构优化任务繁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和产品少,资源消耗水平偏高,节能减排压力大,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度差,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旗舰型龙头企业和有实力、有特色的产业集群。能源、原材料开采和生产等基础性产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仍在50%以上。轻工业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仅占19.1%,比重仍然偏低,且发展方式粗放,加工深度不够。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高效益的骨干龙头企业少,规模以上企业户均产值和税金仅为4560万元和802万元。优势产业的链条延伸拓展还不够,企业间专业化协作配套程度低。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价值链低端,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低层,缺少高、精、尖的高附加值产品、名优特产品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低档次同质化竞争突出。

四是创新能力仍然较弱。缺乏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科技开发力量相对薄弱,仅有9.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占企业总量87.5%的小型企业和占52.5%的民营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更少,大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弱,技术人员短缺,科研设备和研发资金匮乏,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拉动力明显不足,新产品收入占比低,产业技术水平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特别是自主开发的精加工、深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依然不多。

五是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与信息产业有关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重偏低,发展不快,没有形成优势,缺乏竞争力;电子政务网络利用率不高,网络整合工作进展缓慢;社会领域信息化相对滞后,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库支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匮乏,政府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

六是发展环境仍待改善。土地、能源和资源相对匮乏,高层次人才不足,生产性服务业滞后,物流、燃气、电力成本较高,吸引战略投资者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综合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短缺,企业孵化器数量少、水平不高,企业技术瓶颈、资金瓶颈、员工瓶颈制约依然突出。

(三)面临环境

“十二五”期间,秦皇岛市将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任务艰巨而紧迫。

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仍在加快。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模式和动力面临重大调整,各国纷纷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跨国公司利用全球生产和组织模式优势,谋求掌控全球价值链布局,抢占科技制高点,各类经济主体围绕市场、资源、能源、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大,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全球将进入创新密集的时代,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催生新的产业革命,新一轮结构调整和重组加快,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成为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确立,我国更为国际资本看好,与国际区域合作更加密切。

从国内看,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城镇化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需求动力。“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均GDP将从3000美元向6000美元过渡,将进入重要的经济转型期,经济发展模式将现重大拐点。国家将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秦皇岛市充分发挥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尽快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近年燃料、电力、原材料购进价格攀升,通货膨胀压力和资源环境约束力加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和相关措施出台,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新的影响,工业发展面临形势依然复杂。

从周边看,环渤海经济圈正在成为引领中国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增长极,环京津、环渤海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冀辽蒙相邻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推进,河北省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主体战略的实施,为秦皇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也要看到,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沧州渤海新区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城市群都在抢抓机遇,大手笔开发建设,大幅度超越崛起,秦皇岛周边以资源、科技、人才和体制为重点的新一轮竞争更为激烈。

从自身看,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秦皇岛市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聚集优质产业、先进生产要素和优秀人才的能力不断增强,一批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的兴起和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成为工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北戴河新区和开发区数据产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将成为秦皇岛市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秦皇岛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大力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将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及转型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强市之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产业聚集区(园区)为平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优势突出、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就业充分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全面提升工业发展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支撑和带动全市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基本原则

创新发展原则。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产业组织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品牌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工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力争主要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促进工业发展从“数量经济”向“品牌经济”提升,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规模企业,带动发展一批中小企业。

转型发展原则。坚持绿色生态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加快发展方式向注重质量效益、注重技术进步、注重创新驱动和本质安全的内涵式集约发展转变,促进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聚转变,企业由各自为战向产业集群转变,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进程,实现工业发展由重转优、由粗转精、由低转高、由大转强、上档升级。

协调发展原则。统筹推进工业在不同区域、工业与其它行业以及工业内部的协调联动发展。与周边地区保持错位竞争和差别竞争,构建区域联动、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链。优化市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产业聚集区(园区)为载体的工业空间布局。强化工业和信息化对旅游、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实现产业间互促共赢。加强大中小企业的互动协作,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条块结合,链式衔接,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协同发展新格局。

改革开放原则。通过改革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激发投资者投资工业的热情。大力度推进企业战略重组。优化政策,强化服务,分级指导,扶优扶强,掀起民营经济发展新热潮。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优化出口结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跨省市投资,建立域外原料基地、技术研发中心和生产加工企业。

(三)发展目标

1.工业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5%,达到56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五年累计完成1300亿元以上,其中技术改造投资700亿元以上,技术改造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提高到50%以上。

2.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粮油食品、金属压延、玻璃工业四大支柱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四大支柱产业的主导、支撑地位更为突出,竞争力大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作用更加明显,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建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集团)5家,超50亿元企业(集团)1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40家以上。全市新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拥有量达10个以上。

3.产业聚集实现新提升。工业聚集区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 以上。到2015年,建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的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1个以上,500亿元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2-3个,市级工业聚集区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以上,县级工业聚集区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培育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

4.创新活力达到新水平。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0.67%提高到1.5%,重点骨干企业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70%以上,其中居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占30%以上。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突破。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5家、20家以上。

5.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6%,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7%,工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放量消减1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切实提高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落后产能逐步淘汰。

6.信息化水平得到新提高。全市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互联网国干网主出口达到 500G ,全部出口达到T级。城乡信息化服务更为便利,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重大突破。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以上实现管理信息化,80%以上实现产品设计研发和流程控制信息化,60%以上的中小企业在主要业务环节开展信息化应用;推动新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光纤到户等下一代网络改进升级,全市范围内实现宽带接入网全覆盖,北戴河区、北戴河新区及城市新建小区全部实现光纤到户,并逐步对老小区进行改造。智慧城市、健康城市、无线城市和物联网应用试点城市等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三、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一)发展重点

做大做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工业发展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1.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思路: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时机,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支撑产业重点培育,以船舶制造、电力装备、重型工程装备、高速铁路设备、汽车整车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配套和技术引进,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力争建成省内最大的临港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目标:到“十二五”末,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

重点:

(1)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一是加快建设山海关大型造船基地,依托山船重工公司,投资18.2亿元实施修船扩能改造,投资15.9亿元实施海洋工程装备扩能改造,在3-9.3万吨散货船制造、30万吨级以下船舶修理的基础上,开展油轮、化学品船等船型制造和天然气船、化学品船等高附加值船舶修理业务,同时增强海洋风车安装船、海洋作业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建造能力。到2015年形成年造船300-400万吨能力。二是加快发展船舶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船舶分段和船舶配套产品。加快荣浩金属制品公司舱盖项目、金恒重工公司船用装卸机等项目建设,重点推进船舶分段制造、10万吨舱盖、船用阀门、电缆、曲轴、电子仪表等前期项目。三是继续壮大修船业。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力争建成国内最大的修船基地,年修船300艘以上。支持山船开拓修船业务新领域,向船舶改装、接长(宽)、更机等领域扩展。四是大力发展大型海洋石油工程。依托山船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秦皇岛船机厂)和秦皇岛新源水工业有限公司建设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开发日处理能力达1万吨以上海水淡化装置,形成年生产军民船用海水淡化设备20台套、泄放水蒸发器12台套、其它船舶配套辅机20台套的生产能力。

(2)电力装备。抓住国家电力工业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依托哈动力、天威秦变等企业,建设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出海基地,发展大型燃气轮机、百万千瓦级核电主设备、超高压大容量变压器、新型节能变压器和变压器用矽钢片、风力发电设备和大型石化容器等产品。推进与天威集团的战略合作,建设天威秦皇岛工业园,发展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和风力发电设备,形成年产超高压变压器2300万千伏安、新型节能变压器1万台、变压器用矽钢片3万吨的生产能力。重点推进哈尔滨动力集团出海口基地三期工程,开发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装置(IGCC)、大型水轮机转轮、百万千瓦发电机定子制造和总装、半转速蒸汽轮机汽缸与转子加工装配、大型石化容器等重型装备。

(3)重型工程装备。依托秦皇岛天业通联公司和秦冶重工公司,建设掘进机和起重装备基地。大力发展大型起重机,包括桥梁施工、船用特大吨位等起重设备。全力支持隧道掘进设备国产化项目做大做强,重点开发盾构机、TBM掘进机、硬岩掘进机等大型隧道施工装备,年产盾构机、掘进机20台以上。

(4)高速铁路设备。依托中铁山桥、天业通联、新铁德奥等企业,大力发展高速铁路设备。推进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客运专线道岔制造系统技改项目,确保各种新型道岔保持国内6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支持秦皇岛天业通联公司发展900吨运梁车、提梁机和架桥机等高速铁路设备。支持新铁德奥公司高速道岔项目和山海关工务器材厂铁路配件项目,实现年生产 350km/h 客运专线道岔300组。

(5)冶金专用设备。依托秦冶重工加快推进冶金专用设备集群建设。重点支持秦冶重工公司大型无料钟炉顶成套设备国产化项目做大做强,推进 5700立方米 特大高炉炉顶成套设备的研发。依托首钢长白机械有限公司,开发板坯结晶器,年产板坯结晶器200套、薄板坯结晶器系统100套,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大力发展冶金阀门、冶金车辆等传统产品,力争产能达到10万吨,确保国内第一的市场地位。大力开发干熄焦设备新产品。

(6)数控机床。建设国内领先的高精密数控机床制造基地。依托秦皇岛齐燕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重点开发新一代工件送进式系统,建设国家级数控机床实验室。加快实施昌黎天启数控中心项目。

(7)汽车及零部件。一是依托戴卡轮毂、旭硝子汽车玻璃、秦皇岛邦迪管路等企业,增强汽车零部件研发能力,增加品种,扩大规模,巩固这些企业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龙头领先地位。铝合金轮毂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件,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50%以上。大力发展汽车车门总成、高级轿车转向臂等产品。二是加快建设光宇集团新能源汽车项目,做大做强轻型客车和SUV车,鼓励引导其加速开发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支持企业与国内外大公司的战略合作,建设轿车生产基地,初期目标年产5万辆,中期目标年产10-20万辆。三是依托秦皇岛盛森机械公司、天业通联公司开发重型矿山车专用变速箱。

(8)材料及加工配送。一是依托首秦公司壮大装备制造材料基地。支持首秦公司采用先进冶炼技术,加快结构调整,发展船板钢、大口径焊管钢等高附加值产品,为山船重工、万基钢管、中油宝世顺钢管提供配套。支持首秦钢料加工配送中心项目,推进首秦公司与韩国现代重工、太重、上重、徐工集团合作生产大型钢结构,实现钢材下料加工及配送产能100万吨以上,大口径直缝焊管产能50万吨。二是发挥青龙的矿产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山神庙循环经济示范园和大巫岚冶金循环经济工业园,将青龙建设成为全市装备制造业的原材料中心,着力打造以承秦出海路为轴线,以杜庄、石门寨、山神庙和大巫岚四个工业园区为节点的串珠状装备制造业产业带。

专栏1:装备制造业重点基地园区

1、中信戴卡产业园:依托中信戴卡,加快技术升级,进一步扩大产能,实现年产1000万只高轻度、轻量化铝合金轮毂,到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

2、山海关船舶修造基地:巩固修船优势地位,大力发展3万吨大户型散货船、巴拿马型货船和超巴拿马型散货船,探索发展超大型油轮、大集装箱船等其他大型船舶。同时做强非船产业,做好军工,保证军品任务稳中有升。到“十二五”末,年造船能力达到400万吨,修船达到360艘,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

3、中铁山桥产业园:主要生产铁路道岔配套的铸铁件、精铸件、锻件,钢梁钢结构,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各类工程机械产品年生产能力达到300台(套),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4、哈电重装大型发电设备出海口基地:以第三代和第四代核电技术为开发重点,提高自主化水平和核电产品配套能力,打造集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大型燃气轮机、大型石油化工容器、海水淡化等产品的生产和海运为一体的大型发电设备出海口基地。到2015年,形成4套AP1000 /年产,两套反应堆压力容器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

5、海洋工程基地:新建海洋工程船坞、舾装码头、钢材加工车间、舾装车间及集配库、分段堆场及预舾装场地、涂装车间、生产辅助设备等,建成后,年加工钢材6万吨,建造钻井平台2座、海洋工程模块50套。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实产业基础

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优化升级,提升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围绕已形成优势的四大支柱产业,加快扶持培育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促其做大做强做优。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同时,积极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提升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能力,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加快推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全面振兴玻璃工业,向超薄、超厚、功能性、深加工发展。推动金属压延业向装备制造业延伸,粮油食品业向规模化、系列化、优质化发展。

(1)粮油食品加工业

思路:坚持打好“特色”和“绿色”品牌,突出深加工、系列化开发,增加品种、扩大名优产品、提升质量档次,向规模化、优质化、营养化、保健化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粮油食品加工基地。加快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强化源头控制,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葡萄酒酿造、小麦加工、豆制品加工、玉米加工、肉类加工、果蔬加工等行业。

目标:到“十二五”末,粮油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增加值60亿元,年均递增14.5%。

重点:

葡萄酒业。葡萄酒业是全市最具潜力的轻工产业,要尽快将其培育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坚持“生态为本、聚焦高端、文贸并举、集群发展”,以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大规模优质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提升产业发展层次,重点发展高中档葡萄酒、产区个性化酒品,努力培育自有品牌,扩大规模,增加品种,制定《葡萄酒行业产销管理办法》,加大行业监管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树立产区地理标志高端品牌形象,全力打造“中国干红葡萄酒城”和“中国葡萄酒之都”。到2015年,争取建成产能3万吨以上的特大型企业2家、产能1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5家、产能5000吨以上的中型企业15家,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葡萄酒庄、家庭酒堡。全市葡萄酒产量达到30万吨,干红酒销售收入60亿元,增加值20亿元。

重点扶持华夏长城、朗格斯、茅台干红、香格里拉、田氏等企业集团,推进天士力集团2万吨高档葡萄酒项目和中粮华夏公司2万吨高档葡萄酒扩建工程,带动葡萄酒产业集群的壮大。借鉴法国波尔多的经验做法,在昌黎十里铺和两山、卢龙柳河山谷、抚宁缸山至黄金山一带和天马湖周边地区、北戴河乔庄一带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葡萄酒庄园,形成集优质酒葡萄种植、顶级葡萄酒酿造、葡萄酒主题休闲旅游、葡萄酒文化推广、国际知名品牌酒庄及独具特色的家庭度假个人会所等为一体的葡萄酒业发展基地。积极引进酿造高档红葡萄酒、白葡萄酒的优质葡萄品种,下大力量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高品质酒葡萄,带动发展高品位新酒,争创世界级高档葡萄酒品质和品牌。结合现有葡萄酒产业优势,积极发展葡萄深加工和配套制造业,重点发展高档专用葡萄酒瓶和专用酒杯等相关产品,拓展开发与葡萄酒相关的工艺品。加强对葡萄皮、籽的加工转化项目的招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在高度重视发展葡萄酒业的同时,提升啤酒和白酒业。啤酒行业重点构建从原料、生产、物流到销售终端的产业链式发展模式。啤酒生产推广无氧酿造、无菌过滤、无菌灌装新技术,打造精致工艺链,提高啤酒风味稳定性和新鲜度。重点支持华润雪花、公牛啤酒、永顺泰(秦皇岛)麦芽、北大荒麦芽等企业发展。白酒行业重点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酿酒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重点发展昌黎地王、抚宁求仙贡酒、青龙祖山老酒、卢龙永平府酒等企业(集团),大力培育地方系列名酒品牌。

小麦加工业。依托鹏泰、四季雪、今麦郎(秦皇岛)食品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各类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预配粉、方便面制品等。拓展面粉产业链,发展方便面、方便主食品、速冻食品、即食食品等各类方便食品,发展膨化食品、面包、蛋糕等烘焙食品。到2015年,全市小麦加工量达到100万吨以上,把中粮面业(秦皇岛)鹏泰有限公司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

豆制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和临近东北大豆产区的区位优势,以金海粮油集团为龙头,重点推进与益海嘉里集团的合作,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大豆精深加工项目,提高大豆精深加工度、主产品的生产集中度和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水平,大力开发生产大豆分离蛋白、大豆功能性蛋白、大豆组织蛋白和其它高附加值产品。采用大豆深加工关键技术,提高大豆蛋白、大豆精炼油等系列产品水平。着力开发生产大豆专用蛋白、蛋白肽、异黄酮、VE等功能产品。到2015年,形成大豆加工能力300万吨,精深加工比重达到40%以上。

玉米加工业。重点依托骊骅淀粉、昌黎鹏远淀粉公司,大力发展玉米淀粉、葡萄糖、味精产品,进一步开发应用前景广、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有机酸、聚乳酸、变性多元醇等精深加工产品,扩大玉米深加工产品在食品工业、化学工业、医药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到2015年,全市形成140万吨以上玉米加工能力,玉米精深加工比重达50%以上,建成位居全国前列的玉米深加工基地。

肉类加工业。以正大、三融、宏都等企业为重点,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推进肉猪、肉鸡、肉牛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牵动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熟肉制品加工,扩大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生产规模,积极推进中式肉制品工业化生产。在保持猪肉稳步增长的同时,发展牛羊肉、禽肉制品。广泛开展畜禽骨、血、皮、内脏、腺体等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采用肉品分级设备、肉品质量可追溯专用机具、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等改造屠宰生产线,稳步提高机械化屠宰比重,保障肉类产品品质。大力扶持正大肉鸡、北戴河杨肠子、宏都火腿等品牌的创建。重点实施正大集团在青龙建设5000万只肉鸡养殖加工项目和三融在抚宁建设1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

果蔬加工业。充分利用本市及周边地区丰富的水果、蔬菜资源,依托集发、奥泰、奥星等企业(集团),提高果蔬加工业产业集中度,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向天然绿色、健康营养型方向发展。重点发展保鲜菜、低温脱水蔬菜、蔬菜汁、果汁、芦笋等加工业;加大以水果为原料的生物制品及保健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开发浓缩果汁、天然果肉原汁、复合汁等果汁饮料。开发多规格、精包装、易开启、多口味的果菜加工品种,开发果冻、脆片、果酱等系列产品。

专栏2:葡萄酒业重点基地园区

1、“碣阳山谷”酒庄群。“碣阳山谷”位于昌黎县两山乡的东部酒庄区,总投资20亿元。该项目结合区域内现有农业景观资源,建成集酿造、旅游、观光、采摘、品尝为一体的绿色生态酒庄群。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高档精品葡萄酒庄项目,国际风情红酒街项目,葡萄酒博物馆项目,农业观光生态园项目,旅游生态度假村开发项目等。

2、“柳河山谷”酒庄群。“柳河山谷”位于卢龙县东南,总投资80亿元。该项目利用与美国纳帕山谷极其相似的地貌及产业资源,建成集葡萄酒主题旅游、品鉴培训、会务休闲、田园度假、生态居住为一体的田园度假旅游休闲山谷。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红酒小镇项目,柳河北山—水长峪乡村酒堡项目,薰衣草、熏香温泉、SPA项目,鲍子沟休闲果业项目,大小岭峪高端酒庄项目,苇子峪水上游乐项目,温泉山地高尔夫项目,绿色工业区及配套项目等。

3、“宝祖利山谷”酒庄群。“宝祖利山谷” 位于抚宁县缸山山脉东侧,北部临近县城,南至205国道,规划范围32.19平方公里,总投资20亿元。建成集酿造、休闲、旅游、商务、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红酒旅游度假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山前酒庄群项目,红酒休闲长廊项目,农庄生态旅游项目,体育休闲项目等。

(2)建筑材料业

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结构调整、低碳发展、自主创新”的原则,加快淘汰水泥、平板玻璃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环保节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目标:到2015年,浮法玻璃产量占玻璃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00%,其中优质浮法玻璃产量占80%以上,玻璃深加工率达到6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00%。

重点:

玻璃产业。对标日本旭硝子、英国皮尔金顿、美国PPG、法国圣戈班等国际大公司,抓住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优化布局、联合重组等重点环节,加快玻璃工业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打造名副其实的“玻璃城”。发挥耀华玻璃集团公司的技术优势,力争在“浮法玻璃在线表面改性”、“全氧燃烧技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普及应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重点建设耀华玻璃工业园,开发生产用于建筑行业的在线颜色镀膜玻璃、用于电子行业的TFT-LCD玻璃基板、用于新能源领域的TCO太阳能基板和高温耐热的硼硅板玻璃,力争建成国内产量最大、品种最多、质量最优的节能环保玻璃生产基地,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及综合性能最好的高强防热玻璃和浮法电子玻璃基地,我国最大的TCO太阳能基板和技术水平最高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不断提高玻璃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积极发展玻璃深加工。发挥技术、人才、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船用、车用及光学等玻璃深加工项目,加速技术进步,扩大规模,建设以耀华为核心的玻璃深加工产业集群。

水泥产业。按照“上大压小、等量淘汰”原则,推进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建设,加快水泥企业并购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大力推进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碳减排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适合现代建筑业需要的、高品质的水泥构件等深加工产品。

专栏3: 玻璃工业重点基地园区

耀华玻璃工业园:以建成“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玻璃制造企业为目标,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把耀华玻璃工业园建设成为节能型、环保型、景观型的玻璃生产基地和工业旅游景点。到2015年,新耀华拥有浮法玻璃生产线13条,硼硅玻璃生产线2条,铝硅玻璃生产线1条,浮法玻璃年生产能力达到4139万重量箱。销售收入达到56亿元,利润5.54亿元。

(3)钢铁工业

思路: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调整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以产业布局调整推动钢铁行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装备结构的调整。坚决有序淘汰落后产能,缩减总量;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不锈钢冷轧带钢和复合板等高端产品,实现提质增效、产业升级。

目标: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稳定炼铁、炼钢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打造专业化钢材生产基地。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建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

重点:

推进企业重组整合和技改升级,以昌黎安丰、宏兴、顺先,卢龙佰工、百恒、国阳等重点企业为骨干,建立钢铁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升级装备水平,提高整个集团的工序配套能力和竞争力。

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发展不锈钢带钢和不锈钢复合带等高附加值产品。依托同业冷轧带钢等企业,在原有产品基础上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开发汽车板、无取向电工钢、硅钢等产品。

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加快研发新产品,重点发展满足现代装备制造业需要的造船板、桥梁板、压力容器板、汽车用钢、轴承钢、工模具、管线钢、电工钢、镀层板材以及硅钢板、耐热、耐冷、耐腐蚀等产品。

发挥青龙的矿产资源优势,开发适合自身特点的选矿技术,加快山神庙循环经济示范园和大巫岚冶金循环经济工业园项目建设。

专栏4: 钢铁工业重点基地园区

钢铁企业整合重组: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合理资源配置,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打造首秦260万吨专用宽厚板生产基地、昌黎640万吨高强棒线材生产基地和卢龙500万吨优质线材和型钢生产基地。

3.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思路:按照优化环境、创新平台、扩大规模、打造优势的思路,发挥既有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加快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将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打造成秦皇岛市新的支柱产业,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方面有所突破发展。加强产业的对外开放与合作,延伸产业链,提高创新能力,优化产业配套环境,扩大生产规模,构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目标: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1600亿)的比重达到15%左右。

重点:

(1)电子信息产业。紧紧抓住秦皇岛市列为省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和数据产业基地被认定为“河北省高新技术区域特色产业基地”的有利契机,与国家、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对接,壮大延伸电子信息产业链条,打造秦皇岛“数谷”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物联网产业开发与应用、数据处理、半导体照明、电子元件、消防电子、楼宇自控设备、数字医疗仪器制造、高端软件、太阳能光伏、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提高规模竞争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

物联网。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示范引导”,鼓励产学研金融中介积极参与,搭建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依托驻秦高校和京津科技资源及IBM等国际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培育“物联网”技术服务。一是发展空间地理数据技术服务。建立完善空间地理信息基础资源库,重点加强空间基础地理数据服务能力建设,发展卫星导航、电子地图、空间地理定位等社会化应用产品,促进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增值开发和商业化应用。二是发展面向商贸流通的数据技术服务。重点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自动识别和采集跟踪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三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培育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建设安全、快捷、方便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推动物联网在智能旅游、智能医疗、智能社区、智能物流、智能交通以及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工业监测、食品溯源等领域的应用。

数据产业。建设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大力培育数据服务、呼叫中心、数字技术、数字网络、新媒体、创意动漫等新兴数据产业。依托北戴河(河北省)信息产业研发中心和燕大软件园,发展软件产业。继续加强秦皇岛东软、燕软、泰信等公司在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信息化、交通运输信息化、行业管理软件、计算机系统集成等领域具有的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支持秦皇岛市软件企业做大做强。

平板显示。依托昌隆银幕公司发展用于激光投影电视、微显数字投影电视配套显示图像使用的硅基液晶(LcoS)平板显示屏幕。重点推进TFT-LCD液晶显示器背光源增光片、扩散膜产业化项目。

半导体照明。以半导体照明(LED)产业为切入点,逐步形成LED外延、LED芯片、LED应用、光伏发电等关联光电产业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依托秦皇岛鹏远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半导体外延生长、芯片制作、器件封装、器件应用及高精半导体装备制造为一体的相关产业链和研发生产基地。

通讯、电子设备。以富士康、海湾、康泰、前景等核心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数据传感器件和电子医疗器材。重点发展高性能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列产品,引进一批电子标签、智能探测器和自动控制模块生产企业,规划建设国家数据感知器件产业园。加快富士康已落地项目和后续项目的工程建设,发展印刷线路板等电子元件产品。依托海湾公司、富通尼特公司,发展消防电子产品,开发楼宇自控设备和工业防灾消防产品,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依托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开发心电类、脑电类和监护类系列医疗器械产品,建设国内最有实力的心电医疗产品研发基地。依托前景光电公司,发展地震遥感监测减灾产品。支持CMS远程个人健康管理系统项目、电梯能耗评估及电能回馈系统等项目建设。

(2)新能源产业。巩固和壮大太阳能光伏、风电、核电等新能源产业的领先优势,重点发展全自动层压机等太阳能发电产品制造设备和专用辅助材料,实现非硅晶薄膜电池封装设备产业化。大力推进风电项目建设。启动建设昌黎大滩风电项目、卢龙县阳山风电项目、大唐新能源卢龙风电互补发电项目、山海关炮台山风电场分布式发电项目、国电昌黎海上风电等一批重点风电项目。依托奥瑞特、博硕等公司, 重点发展全自动层压机、太阳模拟测试仪,太阳能电池分选机等太阳能发电产品制造设备,实现非硅晶薄膜电池封装设备产业化,全面提升非晶硅电池质量,带动太阳能光伏产业节能降耗。依托秦皇岛艾尔姆公司、耀华玻璃钢公司发展风机叶片、风机罩等风电设备。到“十二五”末,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左右。

(3)新材料产业。以升级换代传统产业为重要方向,围绕装备制造、钢铁、玻璃建材等产业发展需求,开发特种玻璃、新型合金材料、高分子防水材料、工程塑料、大面积高温超导薄膜、碳纤维等产品。提升半导体照明等新型功能材料的发展水平。重点建设半导体外延生长、芯片制作、器件封装、器件应用及高精半导体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链和研发生产基地。加快发展LOW-E玻璃、TCO导电玻璃、超白玻璃等特种玻璃。力争到“十二五”末,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左右。

(4)生物医药产业。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现代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绿色植物药用胶囊,加快推进海藻多糖空心胶囊项目。建设诺贝尔(中国)生物医药产学研基地,引进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开发生物基因治疗类药物、中药产品及化学合成原料药,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群化发展。到“十二五”末,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左右。

(5)节能环保产业。坚持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并重,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节能降耗方面,在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和推广各类高效燃烧装置、节能燃料制备技术、节点技术与装备等技术和装备。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依托现有企业,加快节能装备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除尘、脱硫及余热余压利用设备。加快推进秦冶重工大型干熄焦成套设备国产化项目;依托秦皇岛双轮环保科技公司,发展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烟气脱硫设备等环保机械;依托秦皇岛新特科技公司,发展烧结机发电系统等冶金设备余热利用产品;依托秦云科联公司发展医疗垃圾焚烧炉、垃圾处理专用车;依托秦皇岛前景光电公司发展电梯电能回馈装置。力争到“十二五”末,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左右。

(6)海洋产业。大力引进海洋环境探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资源利用、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等新技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努力在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药物开发、海水淡化和海洋保健食品的开发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力争到“十二五”末,海洋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左右。

(7)旅游工业。推进旅游与工业融合,以秦皇岛港、耀华、山桥、华夏和朗格斯等知名企业为核心,发展工业旅游。积极引进国外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搞好服装、鞋袜、炉具餐具、地垫地席、背包挎包、帐篷、渔具用品、多用工具等户外旅游用品生产,大力开发具有秦皇岛本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力争到“十二五”末,旅游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左右。

专栏5: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基地园区

1、数据产业基地:包括“服务性数据中心分园”、“研发创意暨培训分园”和“数据硬件产业分园”等三个产业功能分园,以建设“数谷大厦”等设施为标志,着力体现数据服务、业务增值、内容创意、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及产品制造等主要功能,努力打造“中国数谷”和“数据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集数据传输与服务、软件与信息技术研发、数据产品生产于一体的数据产业集群,形成年销售收入150亿元以上的产业规模。

2、北戴河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产业聚集为主要特征,力争建成主导产业特色鲜明,水平和规模居全省领先地位,在产业升级、两化融合、技术改造、自主创新、效益效率、区域品牌发展和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产业集聚区。

3、鹏远LED产业园:建成集LED产业链上、中、下游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4、富士康科技集团秦皇岛研发生产基地:年产IC封装载板及高密度多层印刷电路板180万平米。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

5、基于物联网系统的智能社区生产研发基地:利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络技术改变传统建筑的建设方式,建设智能社区,形成一个完整和实用的智能化信息网,在智能化系统建设中,建立空调、照明等方面的智能控制系统。

6、激光电视显示屏幕产业化基地:依托秦皇岛昌隆银幕有限公司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TFT-LCD液晶电视背光源增亮膜、扩散膜,导光板产品25万平方米或激光显示屏幕(折合 65英寸 )20万块的生产能力,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

(二)产业布局

积极推进工业布局结构调整。本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工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工业用地规模,充分考虑各县区产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按照相对集中、集约发展、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对主导产业进行空间布局,明确各县区的产业定位。山海关区重点发展船舶修造及配套、铁路器材、风电设备和核电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港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玻璃及深加工、粮油食品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北戴河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抚宁县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金属压延、新型建材、服务外包、农副食品深加工等产业。昌黎县重点发展葡萄酒、机械加工等产业。卢龙县重点发展建材及金属压延、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积极培育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青龙满族自治县重点发展建材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

按照“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分类指导、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各类产业聚集区和园区的资源整合、功能提升,努力把园区(聚集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新兴产业的聚集区,科技进步的先导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集约发展的核心区。重点推进12个产业聚集区建设。力争到2015年,市级产业聚集区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以上,县级产业聚集区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上的产业聚集区1个以上(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500亿元以上的2个(秦皇岛西部工业区、秦皇岛临港产业聚集区)以上。

1.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42.74平方公里,包括西、东两区,其中西区规划22.98平方公里,东至大汤河西岸,西至深河,南至公富庄,北至102国道;东区规划19.76平方公里,东至辽宁绥中县,西至长城,南临渤海,北至京哈铁路。

主要产业:西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东区重点发展重大装备制造业等临港工业。

2.秦皇岛临港产业聚集区:规划面积57.56平方公里。位于市区东北部,包括紧邻秦皇岛港的海港区临港产业园、毗邻山海关港的山海关区临港产业园。

海港区临港产业园,规划面积46.34平方公里,北至京沈高速公路,南至龙源大道,东至大秦铁路进港线,西至秦青公路,下设北部产业园、东部产业园、物流产业园。

主要产业:重点发展临港现代物流、临港精细化工、玻璃生产及深加工、粮油食品精加工、电子、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产业。

山海关区临港产业园,规划面积11.22平方公里,坐落于孟姜镇境内,西起东沙河,东至辽宁省界,北到京沈高速公路,南至京哈铁路。

主要产业:重点发展临港装备制造、粮油食品精加工、船舶配件、食品加工等产业。

3.秦皇岛杜庄工业聚集区: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位于大北部工业区内,南至京沈高速公路,北至黑山咀、三义庄、杨家山、杜庄、碑庄、徐家沟、芽子山、小旺庄等村庄,西至青石山庄、东苏子峪、山前、代庄、甘庄、寥庄等村庄,东至民族路。

主要产业:重点发展冶金及金属压延、新型建材。冶金及金属压延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产品、零部件、总成,增强自配能力。

4.秦皇岛西部工业区:规划面积140平方公里,起步区38平方公里。四至为:卢龙县部分西起秦唐交界线、北起钓鱼台――落船山,东至龙凤河(南北向)、南至卢昌县界;昌黎部分西起秦唐交界线、北起昌卢县界、东至蛇刘线、南至靖安与新集交界线,另加蛇刘线以东、京山铁路以南、安靖公路以北、昌黎朱各庄和靖安两镇与安山镇界以西部分区域。

主要产业: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产业,接受唐山辐射,为曹妃甸产业配套。

5.秦皇岛新兴产业园: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谋划建设秦皇岛新兴产业园,规划面积76.7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7平方公里。四至为:东起生金湖路,西至京沈高速北戴河连接线;南起京山铁路,北至京沈高速公路。

主要产业:重点发展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6.北戴河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东至甘各庄(戴河四号路),南至京山铁路,西至北戴河村,北至新建津秦高速铁路。

主要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仪器仪表、生物工程、软件外包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7.河北昌黎干红葡萄酒产业聚集区:规划面积162平方公里。包括昌黎县葡萄酒产业园、卢龙县葡萄酒产业园和抚宁葡萄酒产业园。

昌黎县葡萄酒产业园,规划面积63平方公里,其中葡萄基地面积40平方公里。以昌黎县城为中心,向东沿205国道两侧延伸至两山乡段店村,向北沿昌黄公路两侧至两山乡粱各庄村,向西沿昌卢公路两侧至卢龙县交界。

卢龙县葡萄酒产业园,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种植基地面积33.33平方公里。位于秦皇岛市卢龙县沿昌卢公路的卢龙镇、下寨乡、刘田各庄镇、蛤泊乡。

抚宁县葡萄酒产业园,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包括留守营镇以缸山山脉为中心的区域,规划面积28.9平方公里;田各庄管理区天马山地区,规划面积20.1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重点发展葡萄酒酿造业,配套发展酒瓶、橡木桶、瓶塞生产及包装、彩印、酒葡萄栽培、研发中心、干红酒学校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及工业旅游、葡萄酒庄园旅游等产业。

8.昌黎工业聚集区:规划面积8.44平方公里。位于县城北环路以南、规划兴企路以西、凤凰山路以东、规划南外环(机场路)以北。

主要产业:发展葡萄酒、食品加工、生物、电子信息、物流等产业。

9.昌黎空港产业聚集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2平方公里,位于秦皇岛民航机场南侧。主要产业:重点发展以电子产业为中心的货物处理、仓储流转、进出口贸易、国际采购等综合配套产业,提供供应链管理和多种增值服务的现代物流加工产业,依托机场高效航空物流进行加工制造的电子、通讯、制药、新材料等产业和配套休闲旅游产业。

10.青龙工业聚集区:规划面积16.53平方公里。包括青龙镇加工制造工业园、山神庙循环经济示范园、大巫岚冶金循环工业园、肖营子建材化工工业园。

主要产业:青龙镇加工制造和肖营子建材化工两个片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机电制造、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商贸流通等产业;大巫岚冶金循环经济和山神庙循环经济两个片区重点发展铁精粉深加工、冶金压延、焦化、制氧、优质新型建材等循环经济产业。

11.卢龙县龙城工业区:规划面积11.47平方公里。包括县城工业园、印庄陶瓷工业园和下寨化工园三个片区。县城工业园,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位于卢龙县城北,紧邻京沈高速卢龙出口,京沈高速公路以南、青龙河以东,102国道以北;下寨化工园,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位于下寨乡政府北,102国道两侧;印庄陶瓷工业园,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位于印庄乡中部。

主要产业:县城工业园重点发展建材、机械、轻工、高新技术等产业;下寨化工园重点发展绿色化工产业;印庄陶瓷工业园以建陶制造为主,辅助发展高档卫生陶瓷和骨质日用瓷。

12.曹妃甸临港产业园:在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预留15平方公里建立秦皇岛曹妃甸临港产业园。

主要产业:重点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业。

四、实施“十大”工程

(一)技术改造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秦政〔2011〕62号)精神,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金属压延、玻璃建材等行业为重点,推进企业围绕主导产品与关键配件、关键主导设备与辅助设施及其管理,进行系统性升级改造,着力延伸与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产品深加工,提高综合竞争力。坚持技术改造与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工业聚集和“两化”融合、兼并重组等有机结合,围绕解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行业技术水平低等关键瓶颈问题,组织实施创新能力提高、“两化”深度融合、重点企业发展、产业聚集升级、产品结构优化、节能降耗增效和安全生产提升7类专项技改,每年实施市级重点技改项目100项,通过5年努力,使全市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产业链条趋于完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技术创新工程。坚持“科技兴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建设一批专业化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提高大型骨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创新能力强、增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项目申报、政府资金、投融资、科技保险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抓好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培育数据产业、太阳能光伏封装设备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和海水淡化设备产业等高新技术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企业技术研发机构30家,培育创新型企业50家,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8%,发明专利申请量占申请总量的比例达到32%,每十万人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省前列。研究开发、引进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质新产品600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以上,其中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以上。

(三)对标超越工程进一步深化工业企业对标行动,引导企业特别是重点用能企业瞄准国内外行业高端和强势企业,以技术装备、研发设计、工艺保障、产品标准、节能降耗、综合效益等为重点,开展全行业对标。积极打造对标培训交流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对标交流咨询服务。建立对标政策激励机制、企业评估机制和督导考核机制,定期评估对标成效。对单位产品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达到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企业,在奖励资金、融资信贷、项目建设、生产要素等方面优先扶持和保障,鼓励他们持续达标、超标、制标。对在对标活动中不积极或不能按期达标的企业,要加大政策约束和执法处罚力度,强制企业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市政府每年安排200万元对在对标行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县区和企业进行表彰奖励。

(四)兼并重组工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深化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旗舰型龙头企业集团,提高发展质量和规模效益。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领导,加强引导和政策扶持,改进管理和服务。以产业链完善与延伸为纽带,推动钢铁、建材、装备制造、粮油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实施兼并重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兼并重组,充分发挥现有品牌、技术标准、专利的效应,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形式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市内重点工业企业与跨国公司及同行业高端企业合资合作,并购国外的研发中心、知名品牌、营销网络,提升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支持首秦金属集团实施对市域内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推动市域内其它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打造具有规模实力的钢铁集团,提升竞争实力和规模效益。支持耀华玻璃集团、戴卡轮毂集团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加快资本扩张和产业转型升级。

(五)产业聚集工程。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思路,推动项目向园区投放、工业向园区转移、企业向园区集中,着力建设一批行业之间关联配套、上下游之间有机连接、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工业聚集区。重点加强12个产业聚集区的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主阵地。以各类工业聚集区(园区)为依托,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形成产业关联和集聚效应,着力培育20个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销售收入超500亿、超100亿的产业集群方阵,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链。其中粮油食品加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业、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秦皇岛开发区为重点;玻璃产业集群以海港区为重点;铁路配件产业集群,以山海关为重点;葡萄酒产业集群以昌黎、卢龙和抚宁葡萄酒产业园为重点;造纸产业集群以抚宁县留守营镇为重点;玻璃纤维产业集群以抚宁县为重点;水泥产业以抚宁县杜庄镇、石门寨镇为重点;水产品、甜玉米、粉丝、缝纫机零件加工产业集群分别以昌黎团林、大蒲河、安山和龙家店、荒甸庄为重点;甘薯产业集群和筑路机械产业集群以卢龙为重点;石材加工产业集群以青龙肖营子为重点。

(六)生产性服务业扶持工程。推进企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工业软件、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引进高端服务业企业。围绕外观制作、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包装展示以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支持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培育一批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制造业企业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制造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个性化设计、精确化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的运维管理等综合服务能力;扶持现代物流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信息服务等提升能力建设。加快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

(七)品牌示范工程。鼓励企业瞄准主攻方向,在“精、深、专、特”上下功夫,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品牌美誉度好、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企业品牌、集群品牌和特色县域经济品牌。在大中型企业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产品品牌,优势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八)新型工业化示范工程。围绕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创新能力,加快“两化”融合,提高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要素资源向主导产业集中,加快主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规模扩张进程,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培育5个以上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创建1-2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下大力量淘汰钢铁、水泥、玻璃、造纸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围绕军工电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发挥科技先行的优势,打造军工民用产业基地,推进军工产业与民用产业融合发展。

(九)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按照“择优扶强、分批扶持”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筛选认定100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模适中、具有较强的行业代表性、具有整体扩张态势,有较强的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作为各级各部门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倾斜和跟踪服务的重点。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人才培训引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强化上市融资辅导培育、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切实有效措施,加大鼓励、引导、扶持和服务力度。通过5年的努力,培育出20家以上产值超亿元、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成为引领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十)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大力推广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在钢铁、石化、建材等废弃物产生量较大行业,积极推广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和节水产品及器具,在钢铁、石化、造纸、印染、涉重金属等行业推广清洁生产关键技术,改造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产业聚集区(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着力创建10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10个节能节水示范企业,10个减排示范企业。

五、政策措施  

(一)坚定不移地加强项目建设,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思想,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第一主题,实施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规模大、支撑作用大、关联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重大项目。“十二五”期间,争取实施超亿元工业项目200个,总投资达到1000亿元以上。

突出项目组团建设。项目组团是相互关联的项目在地域上的集聚,是推进工业转型的重要途径。要把握产业集群化、项目组团化发展的趋势,围绕产业链、产业群及其龙头企业,理清需要填补的产业链缺失环节,需要跟进的产业协作配套空间,需要延伸的产品精深加工领域,规划和发展一批具有发展潜力、需要积极加以引导并扶持发展壮大的项目组团,以项目组团建设促进工业项目集中布局、集约用地、资源共享、配套发展,培育全市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做好项目策划等前期工作。着眼环渤海地区加快崛起,河北沿海战略的实施及外商投资、民间投资转移的新趋势,以及区域主导优势产业的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积极策划生成一批工业项目。做深做细前期工作,积极落实投资业主,帮助项目单位协调落实环保、用地、海域、岸线审批,以及筹措资金、项目核准等各项工作,促进更多项目尽快从储备阶段转入实施阶段,争取一大批工业储备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投产达效。

健全和完善项目库管理。建立和充实市、县(区)、开发区、重点企业各层次工业项目库,动态调整,滚动实施,以形成“规划储备一批、前期工作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良性运作态势。建立全市工业项目储备库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互通互联、资源共享,服务各方面查询和对外推介招商。每年发布全市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投资导向目录,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并辅之以资金、税收、土地等配套支撑。

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建立健全项目分级分层跟踪落实机制,每年从在建工业项目中筛选一批关联带动和支撑作用大的工业重点项目,明确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任务和措施,对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安全进行全面监管,做好组织协调、检查督促、服务推进工作,重点协调项目审批、用地、评估、资金筹措、水电配套等问题, 解决好项目施工环境问题,促进在建工业项目加快进度、尽快投产、发挥效益。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一路绿灯,全程服务”的原则,畅通重大项目审核、征地、环评“绿色通道”,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在规划范围内的,在承诺时限内尽快完成评审审批。推行项目领办制和重大项目代办制,采用系统工程方法,从项目筛选、布局、建设以至达产达效,全程实行“管家式”、“专家式”跟踪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调审制”,加快报批进程。对重特大项目实行领导责任制,成立专门推进小组,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项目建设步伐。

(二)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吸收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建立“四大体系”:一是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创建国家和省级技术研发机构,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大企业在技术前沿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及时获取最新科技成果并实施产业化。鼓励国内外大公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秦建立研发机构。二是以产学研联合为主要形式的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强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协作,通过购买专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创办科技型实体等多种途径,获得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持。三是以技术服务平台为主要载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鼓励各县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区域(行业)研究开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引导和鼓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向社会开放。四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推进服务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争创国家级中心品牌。围绕装备制造业、数据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等特色产业建设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县区建立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扩散、技术咨询和创业辅导、工业设计、标准检测、产业信息等各方面的服务。同时,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网上技术市场、燕山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依托,加强技术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交易和转化。

发展科技产业基地和园区。加快建设燕大科技园,使之成为全市先进制造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重要孵化、生长基地。加快建设省信息产业(北戴河)基地,建立研发、交流、孵化为一体的集聚地。大力推进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谋划建设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力争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通过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联合创新。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鼓励和支持集成创新,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企业技术积累和应用,选择适合创新路径,努力开发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前景的核心技术,能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运用领域广泛和市场潜力大的先进适用技术,有重点地开发应用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和系统管理技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与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相结合,借力实现创新突破。鼓励中小企业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鼓励支持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加大政府的扶持引导力度。针对战略性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创新平台、产业基地等,制定指导产业技术升级的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组织开展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制定与应用示范工作。通过“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企业承载”的方式,在重点工业产品开发、先进装备改造和使用、节能降耗应用等领域,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力求在电子信息、新材料、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高效率运用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专项资金,每年重点扶持一批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配套支持本市在国家和省立项的技术创新项目。引导企业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特别要强化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政府搭台,促进本地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加强与京津科技合作,实施一批跨区域的重大科技项目。重点推进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京津地区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健全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促进一批科技成果到秦皇岛市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购买国外专利、技术咨询等软技术,强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突破。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应用。提高专利资助标准,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步伐。鼓励和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的重点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三)推动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

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增长的战略要点。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产业聚集区(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链条为纽带,拓展产业链水平方向的配套协作能力和垂直方向的增值加工能力,促进大中小企业配套跟进、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

加大工业聚集区(园区)建设力度。坚持规划先行,从现有特色优势产业出发,结合发展区域经济、循环经济、集群经济,合理规划聚集区(园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聚集区(园区)财税、金融、土地等相关政策,引导各类政策性资金向聚集区(园区)倾斜,引导先进生产要素向聚集区(园区)集聚。鼓励聚集区(园区)建立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鼓励聚集区(园区)实行整体招商开发或成片整体开发。加大对聚集区(园区)建设的投入,先行实施一批重大工业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建立健全产业聚集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实行一区多园。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思路,推动项目向园区摆放、工业向园区转移、企业向园区集中,着力建设一批行业之间关联配套、上下游之间有机连接、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业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工业聚集区(园区)。创建中小企业创业园,降低投资者的投入成本和企业间的配套成本,促进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发展壮大。

完善产业集群培育机制。从产业集群的规划、政策、招商等入手,形成合力,整体推进,为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创造条件。以产业规划为导向,在具体政策上对集群聚集区的专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关联企业引进和培育、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按照产业链的发展需求,优先安排主导产业特色明显、掌握核心技术并对产业带及基地内产业链环节具有带动、延伸、补充和壮大作用的企业入驻聚集区(园区)。引导企业在公司制和集团式改造的基础上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搭建行业配套协作平台,组织企业开展配套协作项目对接,鼓励大型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建立长效稳定的配套机制。

加快产业集群支撑体系建设。根据各工业聚集区(园区)定位,坚持规划引导,重点加强有特色、专业化的共享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如主导产品检验检测设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特色功能仓储物流设施、产业特定要求的管网建设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机构等,以特色功能吸引特定产业集聚发展。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筑巢引凤”,减少项目前期投入,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通过政府引导,建设一批“廉租厂房”,为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空间。改进和完善各类公共服务,积极有效地为企业提供信息交流、技术、管理等服务;着力构建区域内企业间、企业与科研机构和服务机构间长期合作的稳定关系网,加快特色产业由共享基础设施型简单集聚向企业间相互协作创新的高层次集群转型。

(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坚持“需求主导、示范引导、整合资源、创新体制”的原则,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挥好信息化在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孵化以及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作用。

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以构建完整、统一的网络应用体系和加快物联网发展为重点,着力构筑秦皇岛信息化基础平台。加强宽带城域网、无线热点等公共基础网络建设,推进城市光纤入户,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以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城市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立和完善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规范采集和发布。实现在线公共信息共享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建立综合信息查询平台,实现一站式查询和便利化服务。

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推进信息技术在交通、能源、水利、环保、旅游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实现智能化。加强“数字秦皇岛港”建设,打造具有现代物流和电子口岸特点的第三代港口。启动无线智能交通网络、公共安全网络和应急联动网络等方面的应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移动商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推动面向全社会的信用服务、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发展网络购销与物流配送一体化。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加快社会、民生领域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信息服务,推广智能家居服务,逐步实现居民服务一卡通。积极推进无线城市、感知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围绕工业转型升级,促使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各环节的综合集成,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格局。以主导产业为重点,全面推进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理念和制造技术融合、集成,改造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环节,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有效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促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安全生产。重点通过应用先进适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产品数据管理等技术,提高离散型工业企业产品研发和制造水平;通过应用数控技术加强对制造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提高流程型工业企业加工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加快以企业资源规划为核心,以财务、采购、营销和质量管理系统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整合企业信息资源,再造业务流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支持企业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精选20家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全市“两化”融合重点示范企业,大力实施企业资源计划体系、生产制造执行体系、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和能源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化建设,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推动行业信息化整合。重点围绕轻工、机械、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加强应用电子、工业软件、行业应用方案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带动作用,加快行业信息技术改造、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努力实现口岸通关、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建设全市工业产业聚集区管理系统,提升产业聚集区的信息化水平。

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制度,健全信息安全通报机制。加强信息网络监测、管控能力建设,完善容灾备份等基础建设,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推进信息安全保密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安全保密防护体系。加强互联网管理,强化党政机关互联网安全接入,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五)大力度推进企业改革,增强工业发展活力

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和活力之源,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入推进改革、扩大开放。

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培育工程,优选实力较强,对行业发展有带动作用,对市场有导向作用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行重点扶持,促其进一步扩张规模,增强实力。重点培育营业收入超百亿的企业及企业集团5家以上,50亿元企业10家以上。围绕适合较大规模联合生产的产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实现专业化协作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扩大规模经济效益。支持骨干企业以产业链完善与延伸为纽带,兼并重组、联营合作,做大做强。支持市内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资产、技术、产业重组,“借船出海”。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完善大型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相互关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继续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形成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技术不断创新、资产保值增值、职工权益得到保障、收益逐步提高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促进企业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加快劣势企业退出步伐,盘活闲置资产,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精干主体。

培育发展民营工业和中小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和落实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做到低门槛、零注册、轻税赋、强支撑、少检查、重激励,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创业。坚持分级指导,扶优扶强,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台账式管理,一企一策,对口帮扶,点对点解决问题,在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联盟,建立健全以融资担保、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技术支持、专业服务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严格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规范业务开展,加强风险控制。积极开展银企保对接服务,力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市级2000万元,各县区不少于500万元。实施“百户重点企业”、“百户成长企业”融资支持项目和全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项目。加快创业辅导基地建设,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发挥好丰收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作用,优质提供管理咨询、诊断、提升等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强化质量和诚信建设,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

(六)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工业发展国际化进程

加快融入世界经济、接轨国际的步伐,加强区域经济互补互动,增加制造业的区域合作,逐步建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的新格局。

高质量引进外资。抓住国际制造业继续向中国转移的机遇,抓住环渤海经济区加速崛起、河北沿海发展进入国家战略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有影响的招商引资活动,紧紧盯住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央企业、大型国有公司,主动对接、推介,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市领导、部门重大工业招商项目联系制度,制订“十二五外商投资工业引导目录”,建立工业招商项目库,集中力量抓好重大项目、关键性项目、高端项目、产业链项目的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日本、韩国、欧美等为招商重点区域,在全民招商的基础上,探索推行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中介招商、专业招商、园区招商、主题招商,完善重大签约项目跟踪落实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注重引进高技术、高成长性、高产业关联度的好项目,引进旗舰型龙头企业,以大项目兴大产业,借外力推进大调整、大跨越。

高水平扩大出口。进一步改善出口环境,重点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自营进出口大户,支持和促进机电产品、电子信息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引导出口企业调整市场结构,着力巩固美、日、欧市场,大力拓展东欧、中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积极开辟南美、非洲、印度等市场;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营销体系,把加工制造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使出口总额增长速度高于销售收入增长速度。选择产业基础好、集聚度高、出口潜力大的产业聚集区、产业园区和企业,争取成为国家级、省级出口基地和出口基地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竞争力强的企业到境外办厂,带动成熟技术、产品和设备的输出;鼓励成熟行业转移型项目投向东南亚、非洲等国家,资源开发型项目投向澳洲和南美等国家,出口带动项目投向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鼓励同行业企业相对集中建办境外工业园区,通过在国外建办研发中心、产品分拨中心、国际采购网络,提高企业融入国际的水平。推动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鼓励生产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

深化区域合作。全面融入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积极参与京津冀都市圈建设,全方位加强冀辽蒙区域合作,加快与唐山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通过企业合资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建设“飞地”等方式,推动区域合作、协调发展。

(七)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推动可持续发展

按照“建设生态城市,发展生态产业和低碳经济”的要求,促进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并重,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新格局。

严格市场准入。按照产业政策规定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求,对新上项目的备案或核准,要严格执行能耗、物耗、环保、土地、生态、安全等有关标准。同时,加大对现有达不到市场准入条件企业的改造和退出力度。

抓好资源节约。坚持节约优先原则,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强以节约降耗为目标的企业技术改造,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最大可能节约各种资源,降低工业发展的成本和代价。健全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完善节能降耗考核激励机制。注重结构节能,提高高技术、低耗能产业的比重,控制高耗能产业和产品;强化企业节能管理和能源利用监测管理,重点抓好主要用能单位的节能降耗;完善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推广运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推行强制性的产品能效标准、标识管理和节能产品认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企业节电。健全工业产品用水定额管理,重点抓好高耗水行业和高耗水产品的节水;构建企业、园区水循环利用系统,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推广力度。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原材料消耗,采用新型的替代材料和可回收、可分解材料,积极节约包装材料。

促进清洁生产。强化清洁生产监督管理,促进工业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实行清洁生产标准和技术导向,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支持发展生态产业和低排放产业,支持生产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加快淘汰消耗高、污染大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及产品,坚决关闭严重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

强化环保管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坚决执行新项目环保禁入条件,新上投资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严格限制和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环保不达标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完善企业排污申报监督机制,严格控制并逐步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对重点污染区域、污染行业和污染源进行重点整治,着重控制造纸、化工、食品等行业性污染。完善工业聚集区的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和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坚持企业治污与社会治污相结合,加大“三废”治理力度,减少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加快发展环境服务体系,探索不同类型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营方式。

六、调节保障和实施机制

《秦皇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指导工业和信息化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文件。本规划与《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及全市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增强经济调节功能,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积极发挥政府规划的调控指导作用,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

(一)切实增强经济调节功能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作为,更好地发挥“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强化规划和政策引导,优化工业发展的行政环境和社会环境。

进一步改善政务环境。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依法履行职能,搞好指导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简便高效、公开透明、协调规范的行政审批程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产业振兴政策精神,特别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制定有别于成熟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扶持政策和保障政策,确保各项政策和下放的权限落实到位,营造统一、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政策环境。建立企业维权服务平台,开通服务热线,清理和规范收费事项,减轻企业负担;严肃处理向企业或项目业主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的行为。加强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加大产品质量监督和品牌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健全以企业诚信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黑名单”制度,严厉惩处失信行为。推动工业产品质量信誉建设,通过开展“提高工业产品质量示范项目”和“质量兴业”等活动,促进企业质量进步。积极为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市场变化提供产业保护和反倾销等方面提供服务,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加强产业发展导向和调控。加强工业布局规划、结构调整规划和《秦皇岛市制造业发展导向目录》、《秦皇岛市工业用地指南》、《秦皇岛市工业能效指南》等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法规及规范的导向和控制,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企业依法经营水平。政府在地方财政预算中设立专户、安排资金,按照“突出重点、讲求效率”的原则,通过直接参股、专项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工业园区(聚集区)建设以及工业领域的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布局调整和节能降耗,开展大型企业集团、名牌产品、企业优秀管理人才培育工作。对重大项目给予财政专项贴息或资助、银行资金协调等支持。建立工业发展奖励制度,对为加速工业崛起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国家、省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足额给予资金配套。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省政府政策,对省级以上开发区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全返、一定三年”的财政激励。落实国家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政策,企业技术改造新购置设备的进项税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鼓励企业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并利用好折旧资金、税后利润加大技术改造投资。企业使用列入国家有关财税文件目录的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按专用设备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对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而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按50%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落实国家财税有关文件规定,对企业节能减排给予税收优惠。允许异地搬迁税收分享。

优化工业运行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工业运行监控体系及预警预测信息平台,完善工业生产要素变动信息观察制度,加强对工业整体运行适时管控和事前、事中、事后监测分析,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组织好煤炭、电力、运力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供需衔接。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为企业提供最新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合作项目、用地、用(厂)房、人才供求等信息。坚持分级负责,对销售收入超十亿元、超亿元企业,分别由市、县(市、区)负责,在政策落实、要素保障、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和帮助;对停产半停产或亏损微利企业,积极帮助企业研究解决办法,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降本增效、扭亏增盈。构建反应迅速、协同高效、处置有力、保障到位的应急体系,提高有效应对工业经济运行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

资金、用地和人才短缺仍然是当前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大协调调度力度,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用地、人力资本等要素保障。

增加信贷投放。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扩大银行融资规模,争取更多的工业项目贷款。协调本地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放宽贷款抵押物范围,灵活调节信贷额度,提供“联保贷”、“订单贷”、动产抵押、股权出质、商标专用权质押等多样化的融资服务。建立企业征信体系,建立企业项目资金需求信息库和网络信息平台,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需重点支持的企业和项目,吸引银行加大对工业的信贷投放。

发展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创业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服务。加大信托投资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经济建设投资公司等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融资实力和信用等级,促进各类资金向工业投资转化。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信托投资、融资租赁、典当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模式。引导和扶持企业通过股票上市、招商引资、吸纳民资等途径,解决融资难题。筛选建立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加大上市培育、辅导、报审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3-5家企业上市。并有针对性地引导上市公司提高融资能力和水平。支持和鼓励企业利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扩大融资。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工作,开拓中小企业共同利用资本市场新的途径。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投资公司等不同类型的业主通过合资、兼并、重组、持股、技术入股等方式,投资工业发展,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以第三方技改服务的方式参与节能减排、节水降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改项目的建设。

优化用地配置。加大全市土地利用的统筹力度,优先向工业供地,优先向工业集聚区供地,优先向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的重点企业和有利于产业升级的重点项目配置土地。建立发改、工信、规划、土地和项目业主单位工作联系机制,积极推进项目用地报批前期工作。以土地供应计划为先导,以项目进入门槛为标准,以土地利用全程监管为手段,保证土地供给与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紧密衔接。加强土地资源整合,加大挖潜力度,结合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置换一批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通过调整、拆迁、置换、重组、拍卖等多种手段,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率,以最小的土地代价换取最大的投资收益。支持发展节地型产业,支持企业开展“零耗地技改”和“零土地招商”。对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利用自有土地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采用厂房加层、翻建等多种措施盘活存量工业用地实施技术改造项目的,也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下大力谋划和包装一批重点项目,提高工业重点项目在全市重点项目中的比重,积极向省争取“戴帽”用地指标。

培养人才队伍。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大力抓好企业家的培育、激励和保障,努力造就一支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健全和完善企业家培训体系,每年选送20名企业家到高等院校系统进修培训,对100名规模以上企业高级管理人才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对1000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专题培训。建立企业家及后备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实行分层动态管理,形成企业家队伍的“梯队”结构。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开发。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为主,组织开展多层次的企业技工人员学习培训。通过名师带高徒等多种形式,培养青年技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技能竞赛活动,引导企业实行首席技师制度,大力度表彰奖励高技能人才。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全面推进技师社会化考评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培养电脑硬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等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加快推进企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到2015年建成市级以上企业人才培训基地20个。采取奖励、出售、技术折股以及股份期权等方式给予有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以物质鼓励,让更多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实施“百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集聚更多的高端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同时,要积极借脑借智发展。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研究人员等组成智囊团,参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制订、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工程项目方案评审和建设成果鉴定等工作,借力提升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

(三)建立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是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行动纲领,也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建设重大项目、制定有关政策、安排年度计划的指南,必须创新实施机制,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服务到位、保障到位、落实到位。

加强规划实施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市”思想,把促进工业发展和转型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加强领导,正确履行自身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保障规划的实施。要明确各项任务实施主体,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规划实施的检查督办制度,对规划期内重大事项进行监督检查。本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按照预期性、约束性指标的不同要求,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实行分类评价考核。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强化服务,确保将本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构建分类实施机制。本规划提出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和任务,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实现,政府工作重点是强化市场监管,确保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本规划确定的调整优化工业布局、推进技术进步和区域协调发展等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实现,政府的工作重点是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动力。本规划确定的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任务,主要依靠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并辅之以一定的经济手段予以实施。要按照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发展规划服从总体发展规划,同级规划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加强本规划与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专业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各县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县区规划、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确保本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实现。

健全规划监督评估机制。进一步健全责任明确、分类实施、监督有效的实施机制,按照着眼未来、实事求是和民主公开的原则,运用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监测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修订规划内容,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健全规划决策咨询机制,充实专家队伍,完善咨询方式,提高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制度,广泛征求实施主体以及社会各界意见,对重点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任务完成情况、政策效应等方面进行评价,自觉接受监督。及时向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情况,主动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

来源:规划处

相关新闻

处室子站
省纪委驻工业和信息化厅纪检组
举报电话(传真):0311-87800465
举报邮箱:jijianzu@ii.gov.cn
举报地址:石家庄市和平西路402号
邮编:05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