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设置 > 规划处 > 发展规划 > 省内规划 > 新闻详情

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2日    来源:规划处

 

《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中共秦皇岛市委关于制定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发展方向。《纲要》是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计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及各部门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纲要》展示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美好愿景,是引领今后五年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全市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集中精力打基础、上项目、破难题、促转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十二五时期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30.4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31200元、全部财政收入140.3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分别为12.0%11.2%20.3%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94.30亿元,年均增长25.1%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聚集取得突破性进展,竞争力显著提升。全市确立了旅游立市发展战略,明确了一中心三基地产业定位,以旅游业为中心、多元支撑、共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0.739.849.5调整为2010年的13.639.447.0,服务业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旅游业地位更加突出,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8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47.38亿元。港口物流业进一步发展,2010年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2.59亿吨和33.98万标准箱。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扎实起步。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山船重工修造船、富士康科技园、哈电重装出海口基地、天威秦变、中油宝世顺、数据产业基地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88家增加到621家,完成增加值283.29亿元,占全部工业比重达88.6%。产业聚集能力不断增强,12个重点产业聚集区建成面积90平方公里,销售收入达680亿元以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20.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削减16%12.7%,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

(三)创新型城市建设扎实起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累计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709项,其中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69项,6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0余项成果获省级科技奖励。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称号。中信戴卡、燕山大学等被确定为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达46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每万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全省之首。

(四)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10年,933个村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882个行政村进入生态文明村创建先进行列,222个村实施了新民居建设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 520公里 ,治理水土流失65平方公里,除险维修加固水库15座,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解决了农村36.3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67664个。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新成绩。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五年来财政累计投入三农资金52.7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4.9%,高于全省6.3个百分点。6.3万名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五)城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功能和形象明显提升。北戴河新区建设扎实起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成效显著,城市特色愈加鲜明,人居环境更加舒适优美,连续四年在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位居河北首位,城镇化率达48.7%。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城市区集中供热面积新增344万平方米;建成污水处理厂9座,在省内率先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城区全覆盖,城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长输管道天然气顺利引入城市区。交通通道建设取得新突破,北戴河机场开工建设,开通了秦皇岛-石家庄动车组,津秦客运专线建设进展顺利,沿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承秦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空气质量连续5年保持良好,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20万平方米、人工造林54.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十一五期间,我市荣获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休闲生态旅游魅力之都、2009中国十佳宜游城市、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2009中国最佳和谐发展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等称号。

(六)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稳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加大。实施了政府重大投资项目代建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突破。国企改革继续深化,耀华集团整体改制稳步推进,以秦港集团为主体组建了河北港口集团。事转企单位改制工作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入,组建秦皇岛广播电视台。教育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全面启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183亿美元,年均增长5.6%。累计直接利用外资19.6亿美元,年均增长16.1%。区域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引进内资359.9亿元,年均增长21.4%。成功举办了国际葡萄酒节、天津旅游推介暨项目招商、北京·秦皇岛周、天津·秦皇岛周等特色招商活动,英国乐购、嘉里集团香格里拉酒店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或落地。

(七)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5年的9394元、3376元提高到2010年的17118元、6214元,年均分别增长12.8%13.0%。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县域全覆盖,四县全部成为国家新农保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95.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3%。农村低保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52%。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的并轨,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19427户居民搬入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9692户居民享受了廉租住房补贴。

(八)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年攻坚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职业教育品牌初步形成,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市第一医院外科综合楼、妇幼保健院产科综合楼投入使用,市中医院迁建工程开工建设。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和文化事业发展资金,建设了文化广场、长城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昌黎地秧歌、抚宁鼓吹乐等5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圆满协办北京奥运足球赛事,成功举办省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6‰以内。食品安全综合抽检合格率和放心食品市场占有率均达92%以上。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与十一五末相比下降30.2%。高标准出色完成暑期服务保障任务。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经济总量小,产业规模不大,核心竞争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配套不完善,港口、土地和城市空间等一些重大瓶颈问题亟待破解。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创新人才缺乏,创新机制不活,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三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发展不够协调和平衡,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农民收入增长缺乏长效机制;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就业压力较大,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四是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思想不够解放,抓发展的精力不够集中。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些部门办事效率低,不作为、乱作为及以权谋私的现象仍然存在,需要在发展和改革中认真解决。

秦皇岛市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十五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2005

2010

年均增长

2010

年均增长

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亿元)

453.50

880

12%

930.49

12%

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元)

16347

31000

 

31200

11.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22.30

 

 

283.29

15.6%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224.54

 

 

437.75

12.1%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重

10.7:39.8:49.5

 

 

13.639.447.0

全部财政收入(亿元)

55.65

 

12.5%

140.38

20.3%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25.79

 

 

72.02

22.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64.93

 

 

505.74

25.1%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29.94

 

 

409.67

25.8%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2.37

 

 

[19.6]

16.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47.04

 

 

330.53

17.6%

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

1319.93

 

 

1884.73

7.4%

旅游总收入(亿元)

69.13

 

 

147.38

16.3%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6.68

 

 

[183]

5.6%

城镇化率(%

42.6

47.6

1个百分点

48.7

1.22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394

13000

8%

17118

12.8%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376

4500

6%

6214

13.0%

年末总人口(万人)(户籍)

278.64

300

 

288

 

人口自然增长率()(户籍)

5.77‰

6.8‰

 

5.36‰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25%]

 

[20.1%]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21753

18272

-3.2%

[16%]

 

二氧化硫

64545

56347

-2.54%

[12.7%]

 

注: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为预计数据。(1)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按可比价测算。(2)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数据来源:秦皇岛市统计局)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观国际国内形势,全球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将进入深度调整阶段,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和动力都将处于重大转变之中,变化孕育着机遇,如何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变化,趋利避害,抓住、抓好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有所作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崭新课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面临艰难的再平衡和缓慢复苏的过程,由此带来的全球需求结构变化、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阶段,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着新的突破,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各国围绕国际贸易、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竞争较量更为激烈。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生机。但经济增长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政治经济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必须进行深刻地调整与变革。从省和周边及我市自身条件看,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沿海地区新的增长极正在形成,环渤海经济圈的加速崛起和京津冀一体化规划加快推进,正在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秦唐沧沿海地区发展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市大规模聚集生产要素,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市被纳入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上级关注更多、支持更大、要求更高,使我市面临前所未有、倍增叠加的重要战略机遇。

十二五时期,秦皇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肩负着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把握大势,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发挥比较优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改革创新、克难勇进的精神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新局面。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牢牢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提升科学发展水平,更加注重产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创新能力,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生态建设,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新一轮更好更快发展,努力争当河北科学发展排头兵和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双重任务,深入实施旅游立市战略,统筹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注重生态环保,致力文化繁荣,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新一轮更好更快发展,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面貌发生新的更大变化,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新秦皇岛。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基本原则的新内涵,坚持科学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各个方面的关系,重点处理好六大关系,即经济总量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关系、内生型发展与外向型发展的关系、主城区带动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旅游立市与产业联动发展的关系、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坚持以下原则:

──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争取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实现经济结构更趋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培育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和战略投资者。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取得突破,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际旅游名城建设迈出实质步伐。

──更加注重农村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县域和农村,农村新民居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空间拓展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要突破,城镇面貌和环境品质发生更大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形成以城区和县城为龙头、重点镇为骨干、基础设施为支撑、新农村为基础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品牌更加亮丽。进一步提高城乡造林绿化规模和水平,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循环经济模式、低碳生活方式得到广泛推广,资源、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省下达指标以内,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快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人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失业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尊重和保障。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彰显城市活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主要社会事业适度超前发展。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有重要进展,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暑期工作水平逐年提高,维护稳定和安全生产居于全国先进水平。

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及更长一个时期,注重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新秦皇岛宏伟目标,瞄准国内外一流滨海城市实施跨越追赶,实现产业结构更优、旅游产业发展更快、现代服务业更强、城乡统筹发展更好、生态环境更佳。充分发挥在河北沿海发展战略中的支撑作用,争当河北科学发展排头兵和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力争到2020年,把秦皇岛建设成为有较强集聚辐射能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名城、休闲文化产业之都、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努力打造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十二五末翻一番,沿海地区发展更快一些。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2000元。2014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在河北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全部财政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25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居民消费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旅游总收入到十二五末翻一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7.5%

──科技创新实现突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市本级科技支出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达到3%以上,万人专利申请量达到8件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全市总人口控制在310万人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5%。耕地保有量17.83万公顷。生态环境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要求,重点流域水质及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44. 5%

──统筹城乡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均衡、公平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基本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到2015年分别达到30136元和10640元。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实施旅游立市、产业兴市、城乡统筹、开放创新引领、人文生态强市、大暑期大北戴河六大战略,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把秦皇岛市建设成为经济全面繁荣、社会和谐文明、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美好的沿海强市。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10

2015

年均
增速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
7项)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930.49

1600

12%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31200

52000

11%

预期性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72.02

145

15%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05.74

1200

2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30.53

756

18%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4.97

[25]

10%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35.09

44.5

5%

预期性

结构调整
7项)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7.0%

55%

 

预期性

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

15.8%

15%

 

预期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率(%

64.9%

67.5%

 

预期性

城镇化率(%

48.7%

58%

 

预期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

 

60%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5%

 

预期性

万人专利申请量(件)

 

8

18%

预期性

人口资源环境
(13
)

全市总人口(万人)

289

310

 

约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3.24

5.8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17.83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44.5%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6%]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降低(%

 

[17%]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25%]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5.0

 

预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COD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二氧化硫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氮氧化物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氨氮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城市(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以上

 

预期性

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

 

95以上

 

预期性

人民生活
5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118

30136

12%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6214

10640

12%

预期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套)

 

[17170]

 

约束性

恩格尔系数(%

城镇:34.0
农村:33.1

 

 

 

 

30%左右

 

预期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7

103

 

预期性

公共服务
10项)

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23]

 

预期性

五年累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

 

[85]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以内

 

约束性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约束性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5以上

 

约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3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7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0%

 

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0%

 

预期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标率(%

70%

100%

 

约束性

注:(1)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按可比价测算,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为预计数据;(2)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部分  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

一、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旅游立市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一中心三基地产业定位,加快打造以旅游业为中心,产业聚集区为载体,核心企业为龙头,科技创新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生态农业为基础,多元并举、共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格局。深入开展各行业对标行动,实施质量兴市,名牌兴企战略,加大推广标准化工作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上水平、产品提档次、企业增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创建全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

优先发展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消费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态。抢抓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建立有利于服务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探索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区,构筑两轴、三带、四组团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1、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深化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试点,推进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和关联产业,全产业融合旅游、全方位体现文化、全市域优化生态。整合资源要素,以旅游立市百项工程为载体,着力推动旅游业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游转变;从季节游向全年游延伸;从区域游向全市游拓展,打造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主题形象品牌。优化两带六区空间布局,构筑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加快旅游多元化产品、中高端项目、重点片区建设和中高端游客市场开发,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高品位的拳头旅游项目。抓好既有景区景点和重点接待设施改造提升,力争五年内基本改造一遍。加强旅游通道建设,完善立体旅游交通体系,将旅游道路沿线建成风景线、观光线。健全城乡相关业态功能,积极培育商务会展、文化娱乐、健身养生、医疗康复、生态庄园、工业体验等新兴业态。充分发挥海洋优势,从海岸旅游向海上旅游延伸,积极打造高端岛屿旅游带和休闲渔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加快培育一批大型文化旅游集团和投资公司。深入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大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高旅游服务管理水平。加强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全面拓展旅游市场。力争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人数翻一番、旅游总收入翻一番以上,突破280亿元,旅游产业总体规模、服务质量、综合效益在国内旅游城市中处于领先位置。初步建成中国北方最佳休闲度假胜地、享誉全国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国际知名滨海旅游城市。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坚持巩固前沿阵地,拓展经济腹地,抢占竞争高地的思路,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和综合交通优势,以港口物流为龙头、陆路物流为支撑、空港物流为补充,打造中国北方沿海港口物流集散基地。加快实施西港东迁工程,优化岸线布局,完善港口功能,加强港城互动,畅通蒙东、辽西等内陆腹地的物流通道,拓展海上通道,依托能源原材料物流和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集装箱和散杂货物流,加快向物流产业链高端方向发展,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建设国际型、现代化、综合性大港。北戴河机场建成使用、龙家营物流枢纽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的航班航线;建设高效集约的四大物流园区,即秦皇岛临港物流园、山海关临港物流园、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空港物流园;加强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改善物流发展环境,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物流管理集成化和智能化,完善物流服务功能,成为北方沿海港口物流重要节点城市。

3、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完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与旅游相互促进的基础产业。围绕文化资源产业化、传统产品现代化和经营管理一体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多样化艺术表现形式,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借助旅游、商务市场空间的拓展和延伸,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完善从创作、策划到设计、生产和营销的一条龙服务模式,增强产业竞争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重点发展创意设计、节庆会展、影视传媒、动漫创作、网络游戏、发行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产业,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壮大文化产业集群。

4、加快发展新型总部经济。建设北戴河生态总部基地,吸引跨国公司业务总部入驻。加强南戴河、金梦海湾及石河等地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酒店、商务办公、会议等配套服务设施,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制定优惠政策,优先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的国际企业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中介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旅游和会展服务中心,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5、发展服务外包。发挥服务外包试点城市优势,以人才培训为突破口,高起点引入金融后台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国际知名外包企业,努力在承接国内外服务外包业务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服务外包园区建设,在信息产业、物流、金融后台服务、工业设计等方面取得突破。建设全省服务外包示范区,培育壮大服务外包企业。鼓励和支持北戴河软件中心承接国内外软件外包业务,推进秦皇岛开发区数据产业基地、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港城创业中心、河北(秦皇岛)软件产业基地和河北(北戴河)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

6、实现会展业发展突破。合理规划会展业发展布局,以会展平台建设为突破、以培育会展品牌为重点,着力构建集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会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集会议展览、商务服务、住宿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北戴河国际会议中心、秦皇岛国际会展中心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代表秦皇岛城市特色的新地标。围绕东北亚区域合作国际能源合作葡萄酒展贸等,积极承办相关国际会议,力争成为东北亚国际论坛主办地。建立会展业配套服务体系,培育、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会展运营企业,鼓励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和举办会展活动;加强与北京、天津等知名城市合作,吸引各类大、中型会议在秦召开。

7、培育壮大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业。把金融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摆到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发展。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为根本,以国内外一流滨海城市为标杆,以金融和投融资改革创新为动力,主动融入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借助京津金融业的优势,逐步健全全市货币、资金、保险等市场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安全高效的区域金融发展格局,提升金融业的实力、活力、竞争力以及绿色化水平;通过打造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推动金融业实现新的跨越,建成省内重要的金融集聚区

健全支持创新的投融资机制。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化运作,大力推进企业上市。灵活运用发行公司债券、股权收益权信托计划、融资租赁等渠道,创新直接融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8、推动房地产业稳步健康发展。以稳步发展、保障民生、优化结构、稳定价格为目标,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合理安排土地供应总量和开发建设规模,科学引导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坚持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基础,以普通商品住宅供应为主体,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住宅,努力提高居民单位住房面积。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完善住房市场供应体系,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督管理。调整房地产开发布局,按照生态分区的功能组团理念,优化秦皇岛城区房地产结构。

9、发展健康和养老产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对老龄化社会产生的各种需求,打造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绿色生态医疗健康和老年养护基地,满足周边城市优质养老需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以满足城乡中低收入老年群体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建立与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体现城乡不同特点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

10、加快推进社区服务业。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积极发展社区经营性与公益性服务,健全帮扶救助和劳动保障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四级社区服务网络。建立以政府投入保障为主的福利服务制度,发展形式多样、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教体卫服务。

11、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合理配置市场建设资源,改造提升商贸、购物、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加快重点贸易市场建设,建设大金三角城市中心商务区和城市西部第二商贸中心区。加强重点商品监控。积极发展城镇夜经济早餐工程

12、加快发展高端星级酒店建设。以建设五星级以上酒店为主要目标,四星级酒店为次要目标,尽快提升我市接待能力。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把握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把创新驱动、绿色增长作为发展方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产业园区为平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加速产业集聚和布局优化,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传统产业品牌化,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步伐,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全面提升工业发展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1、加快壮大装备制造业。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支撑产业精心培育,以船舶制造、船舶配件、电力装备、重型工程装备、高速铁路设备、汽车整车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强产业配套和技术引进,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点集群,力争在全省率先建成最大的临港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船舶修造。依托山船重工建设400万吨造船基地;进一步拓展修船和海洋工程,建成国内最大的修船基地;大力发展船舶分段和船舶配套产品,建设船舶配套产业园。

电力装备。依托哈电重装、天威秦变等企业,发展大型燃气轮机、百万千瓦级核电主设备、超高压大容量变压器、新型节能变压器和变压器用矽钢片和风力发电设备以及大型石化容器等。

重型工程装备。依托秦皇岛天业通联公司和秦冶重工公司,发展桥梁施工、特大吨位起重设备,重点开发盾构机、TBM掘进机、硬岩掘进机等大型隧道施工装备。

铁路装备。依托中铁山桥、新铁德奥公司和山海关工务器材厂,发展高速铁路设备。推进中铁山桥集团产业园项目,开发生产 350km/h 以上客运专线道岔。900吨运梁车、提梁机和架桥机等高速铁路设备。

冶金专用设备。依托秦冶重工、首钢长白机械公司,开发干熄焦设备等新产品,加快特大高炉炉顶成套设备研发步伐,推进冶金专用设备集群建设。

数控机床。依托齐燕数控机床公司,重点开发新一代工件送进式系统,建设国家级重点数控机床实验室,建设国内领先的高精密数控机床制造基地。

汽车及配套产业。大力发展铝合金轮毂、汽车车门总成、冲压件产品,巩固国内领先地位。支持企业与国内外大公司合作,发展汽车整车生产,建设汽车生产基地。

2、培育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按照优化环境、创新平台、扩大规模、打造优势的思路,发挥既有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培育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迅速壮大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发电、输变电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数据产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基础产业发展,打造秦皇岛数谷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巩固和壮大太阳能光伏、风电、核电等新能源装备产业的领先优势;培育特种玻璃、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碳纤维等新材料产业,推进物联网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现代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培育海洋经济,谋划实施海水淡化工程,构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

数据产业。突出打造数字服务业基地。发展数据灾备服务业、数据呼叫服务业、数据库服务业、数据传输服务业、动漫与网络游戏业、数字设计产业、软件及信息技术外包等。

电子信息。大力发展电子元件、消防电子、楼宇自控设备、数字医疗仪器制造、软件产业、太阳能光伏封装设备、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封装设备产业化等太阳能发电产品制造设备和专用辅助材料,提高规模竞争力。

新材料产业。建设半导体外延生长、芯片制作、器件封装、器件应用及高精半导体装备制造为一体的相关产业链和研发生产基地。依托耀华公司发展TFT-LCD用玻璃基板。

新能源。利用资源和装备优势,探索和推进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垃圾发电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除尘、脱硫及余热余压利用设备;大力发展列入国家节能环保项目的高科技LED系列产品。

生物医药。发展绿色植物药用胶囊,建设诺贝尔(中国)生物医药产学研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水淡化产业;建设特种起重电缆及系列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升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粮油食品业。打好特色绿色品牌,突出深加工、系列化开发,增加品种、扩大名优产品、提升质量档次,向规模化、优质化、营养化、保健化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粮油食品加工基地。推动骊骅淀粉玉米深加工项目向生物制药产业延伸。以大规模优质酒葡萄种植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高中档葡萄酒、产区个性化酒品,努力培育自有品牌,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提升质量,全力打造中国干红葡萄酒城

玻璃工业。向超薄、超厚、功能性、深加工发展,抓住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优化布局、联合重组等重点环节,加快玻璃工业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重点建设耀华玻璃工业园,开发生产在线颜色镀膜玻璃、TFT-LCD玻璃基板、硼硅板玻璃和熔石英玻璃,力争建成国内最大的建筑节能玻璃、新型能源玻璃和高强防热玻璃生产加工基地,打造名副其实的玻璃城


 

(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做大做强粮油加工、酿酒葡萄、生猪、蔬菜、肉鸡、海洋水产等十大主导产业,培育提升奶牛、肉羊、肉牛、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农业建设,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幅度提高先进技术普及率和技术标准到位率,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提高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扎实推进农业六化建设。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

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建立科技服务、农业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创新农产品流通服务功能和管理模式,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培育农业物流产业和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拓展农业旅游、文化、生态外延功能,大力推广集发模式,发展休闲农业和庄园经济。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乡村文化,建设一批葡萄酒庄园、果品采摘园、休闲渔岛等生态型观光农庄,将庄园农业与旅游、食品加工等产业高效结合,启动柳河山谷开发建设,推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借鉴北京沟域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抓好山区综合开发建设示范区工作。


 

(四)优化城乡生产力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按照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分类指导、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和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城乡生产力布局,促进现有各类产业聚集区和园区的功能整合、资源共享。围绕一中心、三基地的产业定位,制定和完善工业聚集区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环境评价工作。加快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吸引力和承载力。利用河北省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市级开发区向省级开发区的升级。强化开发区功能创新,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方式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支持开发区与山海关区、抚宁县以及唐山曹妃甸探索飞地发展的新模式。统筹谋划园区重点产业项目,引导各类企业和项目分类向不同园区集中。加快承接国内外项目转移,尤其是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项目转移。力争到2015年,市级产业聚集区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以上,县级产业聚集区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的产业聚集区2个以上,超千亿元的产业聚集区1个以上。

重点推进14个产业聚集区建设。

1、秦皇岛临港产业聚集区:规划面积46.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玻璃及深加工、粮油食品、旅游等产业。

2、河北昌黎干红葡萄酒产业聚集区:规划面积16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葡萄酒酿造业及酒瓶、橡木桶、瓶塞生产及工业旅游、葡萄酒庄园旅游等产业。

3、北戴河新区:规划面积425.8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端旅游、商务会展、娱乐休闲、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产业。

4、秦西工业区:规划面积140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面积38平方公里(昌黎工业区20平方公里,卢龙工业区1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钢铁深加工、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产业。

5、秦皇岛新兴产业园:规划面积76.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数字服务、高端装备制造、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6、秦皇岛杜庄工业聚集区: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金属压延、新兴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

7、青龙工业聚集区:规划面积16.5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钢铁及上下游产品;承接汽车铸件等首钢战略转移项目,打造资源循环利用、产品衔接配套的新型循环经济产业。

8、卢龙龙城工业区:规划面积11.4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先进制造、轻纺、食品加工、绿色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

9、昌黎县工业聚集区:规划面积8.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葡萄酒酿造、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

10、北戴河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3.82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

11、昌黎空港产业聚集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货物处理、仓储流转、进出口贸易、现代物流加工等产业。

12、曹妃甸临港产业园:在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预留20平方公里建立曹妃甸临港产业园。

13、园明山旅游产业聚集区: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商务会展和高端休闲旅游产业。

14、骊城工业聚集区:规划面积50.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新能源、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等产业。


 

(五)实施品牌带动,努力打造新优势

积极营造宜于品牌发展的市场、政策和法制环境,促进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的迅速发展。在项目审批、资金投向、政策扶持方面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机械、食品、服装、家具、环保、包装等行业知名产品的发展,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有较强研发能力、掌握核心制造技术、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品牌企业。建设开发区、高新园区、软件产业园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区域品牌,继续做优做强秦皇岛城市品牌。

(六)改进经济运行调节,构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体系

着重加强煤、电、油、气、运等方面的供求调节,健全互动协调机制,实现经济运行由应急调节向制度调节转变。健全能源需求侧管理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规划标准、政策法规以及信息披露的引导调控作用,促进供需基本平衡。建立健全数据库,完善服务平台功能,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坚持城镇建设与新民居建设良性互动,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做优主城区、打造次中心、建设大县城、壮大重点镇、普及新民居,统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一)优化城乡空间结构

根据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按照 5A 级景区标准规划全市域。按照主城区、县城、重点城镇、新民居社区、规划保留村五个梯次结构协调布局城镇体系,分类推进,实现主城区扩张、县城扩容、重点镇扩大。

主城区实施西移北进,开发区西扩,北戴河新区黄金海岸片区、南戴河片区对标北戴河区进行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打造成精品区域,成为展示秦皇岛的重要节点和窗口。将昌黎、抚宁两县纳入同城化管理范围,构建秦皇岛沿海经济发展带。卢龙县城建成主城卫星城市,青龙县城建成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强化以绿色林带相隔离、快速交通相联系的带状组团布局的城市特色。全面拉开一主多辅、间疏有致的“6+2”城镇发展总体框架,构筑两带两轴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二)明确重点发展区域

全面推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实施攻坚突破,着力打造区域新增长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沿海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向沿海转移的实施意见》,抢抓河北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充分认识秦皇岛所处重要地位和重大责任,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打破行政区划束缚,探索实施飞地政策,促进县区战略合作,促进既有产业聚集区和各类园区之间的联合开发、异地发展。大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紧紧抓住产业聚集区和重大项目建设两个重点,科学配置区域生产要素,聚焦培育沿海地区新增长极,以超常举措在全省沿海地区开发建设中率先突破。

1、加大力度建设北戴河新区。北戴河新区建设事关全局、影响重大,必须摆上重要位置予以推进,切实发挥在沿海开发中的引擎和带头作用。坚持人文生态立区、新型高端业态兴区,以低碳生态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休闲旅游、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研发、会展为主攻方向,努力建设中国北方乃至世界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设计体系,从严控制新区每片土地和每 一米 海岸线,确保规划执行刚性。科学布局重大产业项目,严格项目管理办法和程序,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建设进度,确保尽快取得进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区域综合整治,注重与周边基础设施和旅游景观建设相统筹,形成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体系。严格界定岸线功能和分区功能,实施新区水系蓝线、岸线金线、森林绿线、生态红线管理,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2、加快拓展开发区新区。按照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创新驱动、改革先行先试原则,重点发展数据产业、新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开发区新区建成现代制造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

3、加快建设西部工业区。加快推进昌黎、卢龙两县合作建设西部工业区,借助临海和毗邻唐山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发展重大工业项目,承接京津唐产业转移,培育成为全市工业的增长点。

4、推动建设大北部工业区。海港区与抚宁县合作,整体打造沿秦青公路的串珠式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区、新园区、新景区。

5、加快发展山海关临港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出口加工、装备制造业的配套产业、生产服务业、服务外包和物流产业,成为重点增长区域。

(三)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交通、能源、通信、水利、文化、流通、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县域、村镇延伸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1、打造市域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重点加快港口、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海上交通,规划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推动城市公交向县域延伸,提高农村道路等级,构建市域半小时经济圈和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形成陆海空运衔接配套、方便快捷、立体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港口:实质性推进西港东迁工程,优化港口布局结构,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在立足能源运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集装箱、散杂货业务,提升港口功能,构建港口综合物流体系。新开河港区建设成为水路旅游客运枢纽,开通辐射国际、国内和市内沿海主要旅游景区的海上客运及旅游观光航线,配套建设旅游客运码头,改建、新建豪华游艇、邮轮停靠码头。借鉴国际沿海港口城市改造经验,对西港区及周边区域统筹规划设计,以海滨路东段和东南山片区开发改造为突破口,建设集休闲旅游、商务会展、金融商住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和港口经济服务中心。

铁路:津秦客运专线建成通车,谋划京秦高铁、承秦城际铁路、迁青铁路项目建设,实现客货分线,提高干线的输运能力;优化调整市区铁路布局,结合津秦客运专线建设,同步实施京哈铁路北戴河至秦皇岛段改线、拆建柳江地方铁路。结合西港东迁,拆除老京山线(进港线)和南站,妥善解决国铁与地方铁路、港口铁路的衔接问题。结合本地区现有铁路布局、设备情况、车流特点,改扩建客运车站,协调点线能力,以适应铁路客货运量不断增长的需要。

机场:北戴河机场建成投用,积极开辟航线,全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区域性支线航空网络中心和河北省冀东地区航空货运中心,拉动冀东地区经济、旅游和外贸事业发展。

公路:建设和谋划承秦高速、沿海高速机场支线、京秦北线高速公路、迁青高速、青凌跨省公路、滨海公路、卢昌快速路等项目建设,与周边城市之间由高速公路连接;秦皇岛市与各县之间由一级以上公路连接,县与县之间由二级以上公路连接,主要经济中心、旅游景点、大型工业区之间由二级以上公路相连。形成一纵二横三条线高速公路和四纵六横十四条线一般干线公路为主骨架、农村公路为分支,干支结合,内通外畅的公路网,实现主城区与县城间“1小时工作圈

城市道路:实施河北大街东段改造工程、城市西部快速路、秦抚快速路等城市道路建设。谋划主城区环城轨道交通,逐步实现沿海组团间主要城区、商业区、旅游景点、机场和火车站由轨道交通连接。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按照国际标准科学设置交通标志和道路划线等标志系统,优化道路交通组织管理,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依托,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和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公共客运调度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市交通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充分发挥交通设施的承载能力。适应汽车进入家庭的新形势,制订新的停车配建指标体系,加大城区道路主支线、出入口、交叉口和公、商、小区等各类停车场建设。坚持公交优先,推广港湾式站场和公交专用车道。加强交通管理法制化建设和市民现代交通意识教育,整顿道路交通秩序,治理交通安全隐患,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客运枢纽:加快县级客运枢纽站改造,完成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网为依托,以中心城市客运站为核心,县级客运站为节点,农村客运站点为基础,城乡一体的三级客运网络,构筑城区公交、城际公交、城乡公交。

货运物流:加快建设运输枢纽站场,建设2个物流园区、7个物流中心;发展龙头物流运输企业,培育现代物流企业群体,形成以专线物流运输为特色,以网络型物流运输、先进制造业物流运输、现代商贸和农业物流运输与城市配送为骨架的现代物流运输体系。

2、加强能源保障能力。坚持开源增供、节能优先、优化结构、保障安全原则,控制煤炭利用总量,增加电、天然气、油品等优质能源比重,扩大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城乡电网建设,谋划新建昌黎、青龙大巫岚等500千伏变电站及陈官屯、新集、祖山、肖营子、深河等220千伏变电站,建成以500千伏为主网架,以220千伏线路为主供线路, 110千伏为互供互备手段的坚强电网,缓解供电瓶颈,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确保电网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提升供电保障能力。重点实施抚宁核电、山海关热电、昌黎热电、昌黎风电、抚宁风电、卢龙风电、青龙风电、开发区热电联产、抚宁电厂、卢龙电厂、青龙热电联产等电源点项目。推广清洁能源,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等清洁能源。完善城市供热、供气管网。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科学、合理规划布局新能源汽车加气、充电站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养殖场(区)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实现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完善公用设施体系。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大中型水库蓄水和城市用水保障能力。加快戴河、石河、洋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逐步实施以滦河、青龙河等骨干河流为主的跨区域、跨流域的水资源综合开发治理工程。加快市内水厂、城市供水管网的改造和扩建。加快建设农村供水系统,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统筹城市排水与防洪设施建设,新建排水管网和改造雨污合流管网,实现雨水、污水分流。加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加大再生水利用,使再生水成为工业、城市绿化用水和河湖环境改善用水的重要水源。强化城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消防站、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和消防装备等设施建设与完善,使城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发展,显著提高城市预防、扑灭火灾和抢险救援的能力。

4、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加快城乡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新一代互联网建设,实现三网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加快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为建设智能城市奠定基础。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相协调,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媒体、个性化服务。积极促进相关技术、产品、软件的研发和生产。推进信息网络发展,加快 3G TD发展,大力推进城乡宽带网、宽带业务应用。

大力发展物联网。推进物联网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业监测、食品溯源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为建设感知城市和智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打造信息一体化平台。完善全市基础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重点建立和完善全市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实现基础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大力抓好政务、社会和文化领域信息化,扎实提升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能力与水平。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和企业信息化应用。积极发展信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基础软件、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信息服务以及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动漫产业等。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精选20家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全市两化融合重点示范企业,大力实施企业资源计划体系、生产制造执行体系、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和能源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化建设,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积极加快行业信息技术改造、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努力实现口岸通关、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

(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进一步界定城市四级管理职能,推进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属地化、网格化、精细化。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整合相关资源,推进城市管理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抓好沿街环境、建筑立面、户外广告、违章建筑、城乡结合部等综合整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加强交通组织管理,解决环境脏乱差和交通拥堵等城市难题。创新完善市政公用事业投资、管理和运营体制,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加快利用外资民资步伐,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

(五)促进城镇建设上水平、出品位

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基础上,围绕上水平、出品位、聚产业、生财富、惠民生,统筹老城区提升、应拆改地区拆改和新区拓展新建,统筹外在形象改善、内在功能增强和市民素质提高,持续推进城镇改造建设,强化要素集聚功能、综合承载功能和财富积累功能。推进海港区金梦海湾、大金三角中心商务区、火车站周边地区、海阳古镇、西四村、开滦路等片区开发建设,以金三角地下人防工程建设为重点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启动北戴河北部新城核心区、抚宁牛头崖等片区开发,狠抓北戴河新区既有片区综合改造,建设高品位的城市功能区和旅游服务区。深化推进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加快海港区开埠路历史文化街区、海阳明清古镇等街区改造,培育城市特色街区。加大县城改造扩容力度,推动城市区与抚宁县城区域、昌黎县城区域的同城化管理、同城化发展,建设新的城市组团;提升卢龙县城、青龙满族自治县城建设水平,培育区域卫星城市。力争十二五末,各县城规模扩大10平方公里以上。注重建设城市雕塑小品,建设一批精品和亮点项目,确保城市功能和形象年年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

(六)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重点中心镇建设,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县域副中心城镇。高水平编制并严格实施中心镇建设和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镇村规划实施监督机制,立足土地流转、产业培育和人口集聚,依托产业基地、高速公路和重大基础设施,推进重点镇供水、供热、燃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特色小城镇,着重培育区位优势明显、经济水平较高、规模适度、环境优美、具有产业和人口集中示范效应的中心镇率先成为卫星城。加大城镇绿化、亮化、美化、文化建设力度,着力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努力培育一批特色魅力小城镇。

(七)大力推进以新民居为抓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切实发挥中心镇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中心行政村通过吸纳扩张、合村联建等多种形式建成新民居社区。规划保留村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建成特色专业村。强化规划引领、规范操作,按照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公共设施利用效率的原则,加强村容村貌的规划和建设,推进农村住宅建设规范化、特色化,做到经济实用、美观齐整。突出产业支撑、尊重民意,建立起产业发展城乡互促、基础设施城乡配套、公共服务城乡均衡、社会保障城乡覆盖、建设成果城乡共享的发展新格局。着力建设新型农村管理体制、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新型农村社区,逐步实现农村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消费方式的城镇化,促进全市农村面貌显著改观。加强与大企业合作,推进村企共建,不断探索新的投资方式和建设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新民居建设。实行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农民提供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住宅设计服务,加大新民居建设的帮扶力度,深入推进百名干部包建百村、百个部门帮建百村、百个企业联建百村活动,积极推动建材产品下乡。加快完成北戴河区农村基本改造,部分村庄改造达到度假型、庄园式新民居标准。十二五末,力争让更多农民住进新民居,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基本实现同质化。

(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促进农村资源可流转、可置换、可交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推进农村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健全农业保险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县城和重点镇平稳有序转移。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有效机制。


 

三、加快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步伐,建设创新型城市

抓住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机遇,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建立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科技进步为动力、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发展形态。

(一)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以技术引进、集成创新、产学研结合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为主渠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推行保姆式服务,培育50家以上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以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为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资本加快转移、技术出口限制有所松动的机遇,大力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有计划地组织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各类创新园区发展,重点推进燕大科技园、诺贝尔生物医药产学研基地、数据产业基地、北戴河信息技术研发中心等重点园区建设,鼓励支持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研发机构,帮助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研究院,使之成为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平台。争取到2015年,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企业技术研发机构30家以上。

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企业R&D经费占全市R&D经费的比例80%以上。

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围绕企业的需求开展创新活动,大力引进省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进一步提升驻秦科研院所层次,深化推动院地、院企合作,全面提升各类产业聚集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着力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效整合域内外科技要素,开展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加大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力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营造政策优势,突破瓶颈制约,加大招研引智、招校引才力度,强化教科经结合、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全省率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人才发展创新试验区和示范区。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支柱产业发展,实施百名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训计划,以优势企业为主体,依托博士后工作站、科技园区、各类创业中心等培训资源,着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规划建设以公共租赁房为主体的人才家园,为高层次人才来秦创业提供住房和生活配套服务。

充分发挥高校优势,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科研水平。支持技校的建设与发展,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打造环渤海区域特色人才培训实习基地和中高级人才流转中心。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继续教育加快发展。

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实施六大人才重点工程,鼓励科技成果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以人才资本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创新人才流动体系,坚持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制度,重点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人才。鼓励国内外创新人才以兼职、短期工作等方式参与我市重大科研活动。建立对科技创新人才、创新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对先进人物和优秀团队予以表彰奖励。

(三)树立创新导向,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树立创新导向,强化对标先进意识,着力在规划高水平、产业高层次、管理高效能、服务高质量、工作高效率等方面争创一流,推进创新型县区、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社区和创新型机关建设。鼓励企业参加对标行动,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主持或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落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明确发展方向,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创造优良环境,加快实施十大创新工程,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

优化创新环境,在全社会鼓励创新,激励创造,支持创业,推动创优。搭建公共创新平台,包括技术创新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合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创新载体平台等,对创新平台予以财政补助。提高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用于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5%以上。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促进风险投资多元化投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企业直接融资,积极推进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

健全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制,构建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设立高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科技企业与投融资机构的有效结合,做大做强成长型科技企业。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融资。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好市建投、科投等投融资平台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或个人以多种形式组建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或创业投资公司,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创新型企业。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全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执法保护力度,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社会环境,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事业单位,提升企事业单位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加快专利技术转化步伐。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确保职务发明人的合法权益,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

加大对重点品牌产品、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省名优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

弘扬创新精神,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培育创新意识和价值观念,倡导追求真理、崇尚文化、敢为人先、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激发全市创新创造活力。鼓励发明创造,使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对重大发明、重大创新大力支持的同时,对人民群众积极开展的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等各类创新活动也要鼓励支持。组织实施民生科技工程,推动秦皇岛市科技馆、农村科普惠农服务站等科普设施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的科技成果。加大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大力惩处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营造保护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按照建设生态城市、发展生态产业和低碳经济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并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科学规划发展功能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按照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秦皇岛市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期间,科学划定我市城镇、工业、农业、旅游、港口、生态等功能区,巩固和扩大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将全市的工作统一在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总体目标下。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布局生产力,围绕产业定位上项目,坚决摒弃传统的三高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推进城乡生态建设,根据资源约束条件构建生态格局,努力建设新型资源利用体系和生态产业体系。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通过建立紧凑型城市结构,集约循环使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创建人、经济、生态三者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功能区相适应,实行差别化的财政、产业、投资、人口、环境、土地等分类管理的区域发展政策,形成市场主体行为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利益导向机制。

(二)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

严格把握市场准入。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抓好重点领域节能,严格投资项目准入标准,对新上项目的备案或核准,严格执行能耗、物耗、环保、土地、生态、安全等有关标准。严禁新上两高一低项目。坚决淘汰炼铁、水泥、玻璃、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推广运用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化程度,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抓好生态示范工业园创建工作,强化入园企业环境评价,严控污染企业与项目;按照生态工业的原理,引导产业链前后向的企业入园,形成生产资源循环式组合和结构型治污,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抓好废弃物产生量较大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工业、农业、城市循环利用体系。

推动绿色清洁生产。强化清洁生产监督管理,促进工业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推行清洁生产标准和技术导向,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支持发展生态产业和低排放产业,支持生产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加快淘汰消耗高、污染大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及产品,坚决关闭严重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倡导绿色营销,开展清洁审计和产品环境标志认证。

推广低碳技术,加强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深入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减排工程,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加快新能源开发,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把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强化节能减排及碳排放统计监测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健全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和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三)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落实节约优先,加强对土地、矿产、水资源、岸线和海洋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按照功能定位推进发展,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严格保护耕地和城乡绿地资源,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业效益。保护矿产资源,建立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补偿机制,按照政策关闭小铁矿、小煤矿。高度重视水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大对海岸线资源规划管理,科学配置岸线功能分区,适度开展填海造岛,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四)加大绿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围绕建设绿色秦皇岛,持续不断地开展大规模、高层次的城乡造林绿化和生态景观建设,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加大防沙治沙力度,以沿海、沿河、沿路、沿城镇村、沿景区和沿园区为重点,多栽树、栽大树、栽好树,多栽有观花、观叶、观果、观型四观效果的树,多栽常绿树、长龄树,努力形成种类丰富、生态和谐、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植物群落和园林绿地系统,构建路连林隔、林水一体、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建设格局,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和国家森林城市。开展蓝天碧海金沙行动,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沙滩、湿地保护,抓好城市区六河、县域七河治理,打造以开源清流为主的水环境保护体系、以青山绿水为主的水景观承载体系,建设生态水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区和北部山区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管理,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善冬春两季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控制港口煤尘和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实现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

(五)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

加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培育绿色文化,弘扬生态道德,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先行区创建活动,推动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群众性创建工作。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继续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及优生优育方针,合理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城乡人口均衡良性发展。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加强疾病防控,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五、加快深化体制改革,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继续深化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着力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一)全面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把握北戴河区、北戴河新区被列为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战略机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为全国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示范。创新试点区域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赋予试点区域市级行政审批权限。对试点区域服务业项目实行零成本注册,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项目实行零地价;有关建设项目除国家规定的收费外,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费用。加强服务业投融资平台建设,鼓励通过土地前期开发,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将开发建设后形成的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以及财政历年投入所形成的实物资产,通过划转、授权注入投融资公司。鼓励服务业与符合试点区域定位的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上同等对待,着力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业态,打造一批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市场主体,成为带动全市发展的强大引擎。创新试点区域发展考核办法,促进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深化体制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来推动,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实行管办分离,理顺政府与行政执法类、社会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的关系;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事业机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专家咨询、信息披露、社会公示和听证、决策责任追究、决策后评估等各项制度建设,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加快政府管理创新。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促进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政务公开,加快政府管理模式和手段创新。推进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工作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提高行政效率,从严控制行政成本。建立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三)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着力构建现代公共财政体系。基本构建起涵盖公共财政实体、体制和管理三个层面,科学规范、运转协调、有机统一的财政管理与运行系统,力争与全省同步在全国率先建成地方现代公共财政体系。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模式下,探索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促进经济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提高财政体制运行的整体效率。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区分乡镇状况相应实行分税制或统收统支两种体制,促进县区经济科学发展。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合理性和均衡性。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重点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按照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创新和能源资源节约的原则,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形成有机衔接、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从源头上规范政府行为,防范财政风险。健全预算决策机制,积极探索各种参与式预算方式,逐步扩大预算决策的社会参与度,提高预算民主化水平。加强财税行政执法的监督效能,严格会计诚信监管,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建立规范高效的财税运行秩序。

(四)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着力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民生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投入力度。改进和完善企业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促进公共领域的社会投资。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投资建设项目评价机制以及投资责任追究制度,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新政府投资方式。政府投资对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动产业化经营。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建立科学的政府投资管理机制,控制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创新政府融资模式,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探索市政债券的发行,推进BOT等融资方式,为新建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筹集资金。建立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积极培育和引进各类金融主体,重视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大力推进企业上市。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推进县级联社向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转变,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

(五)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

进一步分离监督管理职能与出资人职能,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方式改革,加强对企业经营者业绩目标考核,做好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工作,完善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落实出资人收益权,提高运营和监管效率。

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通过重组上市、合资合作、相互参股等多种途径,吸引和带动更多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参与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利用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完善国有产(股)权流转机制,提高国有资产配置效率,增强国有资本的辐射力和带动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建设,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奠定现代企业制度基础。

(六)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切实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为民间资本营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金融服务领域、商贸流通领域、国防科技工业领域。

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促进产权合理流动,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健全和完善境外投资鼓励政策,在资金支持、金融保险、外汇管理、质检通关等方面,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和引导。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鼓励引导和扶持力度。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融资担保、公共服务三大平台,大力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扶持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加强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服务,完善民间投资的融资担保制度。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着力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扩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创业辅导、自主创新、清洁生产、国际合作、人才培训等项目的实施和相关服务机构的发展,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为民间投资提供法律、政策、咨询、财务、金融、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的中介组织。

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依法减轻民营企业负担,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规范执法、强化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营造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局面。

(七)积极稳妥推进社会领域各项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收入分配、医药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

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和非营利分开,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全面推动文化、体育体制改革。理顺乡镇文化管理体制,推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市县区两级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转企。探索建立体育事业市场化运作机制,促进体育发展,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八)继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打破垄断,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市场竞争和要素自由流动。

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资源产权关系,建立切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产品合理配置。改革资源税费制度,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使环境损害成本内部化,引导市场主体节约资源。积极推进水、电、气等产品阶梯性价格改革。

继续清理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改革环保收费制度,全面推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及医疗废物处理收费制度,加快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制假贩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加强对交易标准、规则的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信息采集、加工、信用产品使用、失信惩戒、信用监督等制度,健全个人和企业联合征信平台。


 

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方位提升国际国内经济合作水平

发挥秦皇岛地理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开发,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形成对内合作与对外开放统筹、互动、共赢的新局面。

(一)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构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坚持外资、外经、外贸、外包、外事、外宣并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面向欧美、日韩等国家和港台、京津等重点地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拓宽利用外资领域,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知名品牌合作,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把利用外资同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鼓励外商参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引进重大战略投资者,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性总部、研发机构、分支机构、生产基地。积极推动利用外资从的根本性转变。

加大实施走出去的力度。鼓励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引导和推进有条件、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发重要资源能源,并购拥有先进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的海外企业,积极承揽境外国际工程,有序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积极防范境外投资风险。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增强自主品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外商投资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层次,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加工贸易的附加值,注重发展一般贸易,提升中高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依靠港口优势,加快发展转口贸易。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化解市场风险,规避贸易壁垒,解决贸易争端和纠纷。优化进口产品结构,重点引进国内市场紧缺的资源、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软件等,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紧紧抓住环渤海区域加速崛起、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实施、河北加快沿海地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机遇,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建立健全协调协作机制,全面拓展与东南部发达地区和北京、天津、唐山等重点城市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重点发挥我市在旅游、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及港口物流、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优势地区产业、技术、资金转移,努力实现产业链相互延伸和对接。按照统筹协调、积极参与、互利互惠的原则,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积极创新合作机制,加强曹妃甸秦皇岛工业园建设,促进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切实做好援疆、援藏等工作。

(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对国际组织、外国驻秦机构、新闻、商务等机构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精心策划、组织办好各种有影响的国际活动,切实提高秦皇岛的国际化程度。

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探索多种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不断推进海外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实现产业化。

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双边和政府间科技合作计划,与世界同行进行国际前瞻性技术和国家现代化急需的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要吸引海外集团公司在秦皇岛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境外合资或合作建立研发机构,联合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的转化。

广泛开展民间科技交流。鼓励企业与国外民间组织、专家组织和外国公司、企业进行技术展览、交流座谈。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出口,开展合作研究的合资经营等。

开展多种科技交流与合作模式的立体化应用。除了传统的技术贸易方式以外,还可以经常性、甚至是定期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双边或多边的科技合作研发。积极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如从事合作研究的中外联合实验室、中外联合研究开发机构,以引进外国新技术为主的示范基地和孵化器,直接引进技术的科技园和产业化基地,以及合作建设技术示范工程等。


 

七、加快民生改善步伐,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把民生工程与发展服务业、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起来,建立起体现秦皇岛特色和要求的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一)提高城乡就业和居民收入水平

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更积极的城乡就业政策,扩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建立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有机结合的促进就业机制,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就业,以大项目实施扩大就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非公经济及各类中小企业,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拓展就业空间。

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建设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发挥好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营造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鼓励、支持自主创业。

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实施全民技能提升计划,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以技师和高级技师培养为重点,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行项目带动,推进示范基地、研修平台建设;深化技校改革,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实验区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

加强就业援助。提供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失业保险为一体的综合就业服务。推进政府投资带动就业。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享受低保待遇失业人员、残疾失业人员以及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努力消除零就业家庭。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统一城乡就业管理服务制度,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破除就业市场上各种不合理障碍和歧视性措施,尤其要打破垄断性行业就业壁垒,构建稳定就业和失业调控机制,尽可能实现就业公平。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劳动标准,强化劳动合同管理。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关系预警和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千方百计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推进农民创业就业方式转变,发展壮大劳务经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遏制并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工资收入差距。

(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社会保障工作重心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百姓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助、困有所济。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推进社会保险拓展扩面,基本实现城乡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实施社保卡一卡通便民工程,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专门经营机构和监督组织,形成行政管理与基金运营和监督三者职能分开、相互协调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完善城镇从业人员养老、失业保险体系,建立城镇无工作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做好城镇各类非就业群体及在校大学生的医保工作,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提高各类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保障水平。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的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水平。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建设,逐步解决生活和居住困难家庭的安居问题,逐步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大力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救助、应急救助及医疗、教育、住房等各项政策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困难群众的综合帮扶。完善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金年度增长的调整机制。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性福利设施。继续发挥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作用,通过税收等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进一步做好拥军优抚安置工作。

(三)促进人口健康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推进计划生育家庭福利政策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实现计划生育基本技术免费服务全覆盖。加强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入开展优生促进工程,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项目。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工程。

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加强家庭发展的支持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口健康促进模式,把家庭保健服务由已婚育龄妇女扩大到家庭成员,开展青年和中老年保健。进一步规范和扩大婴幼儿早期启蒙教育试点范围、启动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试点。

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全面促进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

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好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和康复工作,加强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弘扬敬老爱老风尚,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建立并完善以公办养老机构为示范、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为主体、以社区和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以提升能力、发挥创造性、促进全面发展为导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调整优化中小学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继续扩大优质高中资源,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完善城乡中小学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全面落实校园安全和校舍安全工程。

积极拓展职业教育。以培养急需的各类职业和技能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批与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实效明显、具有品牌优势的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开放式实训基地。积极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各类技能培养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强对高等院校的支持和服务,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科学调整高等院校布局、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设置,大力发展本科教育,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加快建立一支具有较强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重点学科,创建一批重点实验室、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

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树立知识改变命运、学识创造财富、学习提升价值的观念,使终身学习成为城市风尚和价值取向。有效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强化继续教育,倡导国学等特色教育,开展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岗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类成人教育,提高居民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

(五)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完善基本医疗服务。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城乡卫生服务功能,强化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医疗服务。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两级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在城市区西部新建一所三级综合医院。增加建设9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成每县一所县级医院(含中医院)扩建或迁建、规划确定的11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以公立医院为重点的医疗改革。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健康服务业。加强医药卫生队伍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规范医疗市场,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完善公共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机制,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药品供应以及疫病信息网络体系。搞好重大疾病的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处置重大突出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大职业病防治力度。大力推进卫生监督工作,加强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监管,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健康促进工程,提高公众健康素养。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加强疾病防控,创建健康城市,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民主参与制度,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逐步健全社会利益表达、平衡、调整的协调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发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切实做好侨务工作和对台工作。做好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和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民间组织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参与监督作用。加强社会管理基层政权建设,发展基层民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推广村务公开、政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深入推进依法治市,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实现政府机构组织和工作程序的规范化、法制化,在行政机关和具有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的法定授权组织中实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加强法律监督。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着重提高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完善机制+科技预防腐败模式,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立足从源头上防止腐败,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大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七)全面建设精神文明

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加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党风党纪教育和政策法律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和党员的政策法制水平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树立公民观念,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表彰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破除各种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八)推进平安秦皇岛建设

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建设的思路和群众工作的方法,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构建统一、协调、高效的公共安全维护体系,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广大居民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平安秦皇岛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建立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打造调处化解矛盾的综合平台,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和重要政策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等综合调控机制,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和谐因素。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着力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与创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强化安全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系统技术应用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各项制度措施,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技能,增强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严防安全生产事故。强化对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积极创建食品、药品放心城市,重点完成食品、药品安全检测中心建设和长效监管机制建设。

强化应急反应能力。整合现有应急指挥和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市、县两级防范突发公共事件、恐怖袭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交通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社会风险的预警与应急反应管理体系,形成全市统一指挥调度平台。坚持预防为主,从被动预警向主动防控转变,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防风、防震、防疫、防化、消防、人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工作,提高国防动员和国民经济保障能力,完善各类动员预案,做好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建设和战略物资储备工作,加强军队非战争行动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应急维稳和抢险救灾中的作用。

(九)全力做好暑期服务保障工作

坚持把暑期作为牵动全局的核心工作和推动发展变化的重要平台,强化大暑期大北戴河理念和为上级领导服务、为中外游客服务两个意识,突出外在形象变化、内在素质提升两个重点,每年谋划组织一批暑期重点工程建设,高标准推动各方面工作提质量、上水平,确保城市发展建设年年有进步、年年有变化。

(十)营造和谐生活环境

   高度重视民生,立足群众切实关注谋划实施民生工程。大力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每年谋划30件以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创新城乡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保障机制,推进城乡等值化发展。抓好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建设,倡导人与人和谐相处,营造舒适和谐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八、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全面提升发展软实力

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弘扬秦皇岛特色文化,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一)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坚持以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形象,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特色文化,树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开放与创新相统一的文化形象,打造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较强辐射力的文化名城。坚持以文化城,以城化人,大力培育和弘扬以四开四创为核心的秦皇岛人文精神,凝聚科学发展精神力量。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把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民生事业的重要内容,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原则,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加大政府对文化的投入,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到国家标准。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重点实施博物馆、海上音乐厅、美术馆、大剧院、群艺馆新馆、文艺家活动中心、会展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展示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工程。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提高服务社会水平。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确保2012年实现一市三馆、一县两馆、一乡一站、一村一室目标,建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实现城乡全覆盖。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新民居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室、新农村书屋、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基本建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强化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大力弘扬优秀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推进高雅文化建设。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对历史风貌保护区、历史文化名镇(街区)、优秀历史建筑以及优秀民间和民俗艺术等的保护。

(三)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转变行政管理职能,积极探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实现管办分离。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推动转企改制的文化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和投资公司。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和人才四个一批工程。鼓励民间文化行业协会发展。制定鼓励和完善文化发展的保障性措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水平,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推进文化创新,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着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8%以上。制定《文化产业发展实施纲要》,着力抓好一核(新区文化产业辐射核)、两翼(山海关、北戴河)、两带(长城文化带、滨海文化带)、五个基地(文化创意基地、古城体验基地、葡萄酒文化基地、生态休闲基地、婚庆文化基地)的建设。推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打造上下游产品相互带动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优先发展动漫、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在线娱乐、会展中心等新兴文化业态。整体推进新闻出版业的发展,鼓励、支持秦皇岛有实力的新闻出版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以完善体制和政策为突破口,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和社会氛围,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产业集群。

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双百工程,大幅增加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规模,参照沿海工业聚集区优惠政策,支持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强化品牌意识,扩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探索文化与工业、农业、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新形态,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

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把品牌培育作为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好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和品牌保护,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出一批知名文化企业、文化产品、文化旅游、文化节庆会展、民俗工艺品,提升各类文化节庆活动的内涵和水平,继续办好山海关国家长城节、秦皇岛国际葡萄酒节等节庆活动,加大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打造国际知名文化节庆活动品牌。

(五)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把体育事业纳入民生建设重点工程,把体育产业作为旅游立市新的重要增长点,以创建体育名城和健康城市为抓手,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和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和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协调联动长效机制,着力打造省内前列、环渤海区域有影响的运动休闲之都、训练教育之城、竞技体育强市

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积极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达到50%以上,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88%以上,每600名体育锻炼者中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和农村乡镇全民健身站(点)覆盖率达到100%。在全市所有的城区公园、广场建设健身场所;城市区已建居民小区安装健身路径;新建小区要配套规划建设体育健身设施。村镇安装健身路径1200条。全市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 1.5平方米 以上。大力开展职工体育。大力开展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坚持开展工间操、广播操等体育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大众健身创纪录大赛。

加强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恢复县区业余体校,提升重点业余体校管理水平,培育引进300名优秀体育人才,完善训练系统建设,力争体育后备人才达到5000人,在大型体育赛事中有越来越多秦皇岛籍运动员获得金牌。大力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初步建成省内前列的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大力开发体育产业项目。促进体育与旅游有机结合,依托资源和设施,规划建设海洋运动休闲基地、山地运动休闲基地、竞赛表演和健身展示基地、体育训练教育基地、高端休闲运动基地和体育工业园区,发展运动休闲、体育训练、竞赛表演和健身展示、运动康复休疗养、体育用品制造等体育产业集群,把体育产业培育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彩票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以上。

着力打造品牌体育赛事。发挥奥运之城品牌优势和滨海特色环境优势,深入研发滨海特色体育项目。围绕游泳、太极拳、足球、自行车、轮滑、铁人三项、高尔夫等体育项目,开发龙头性精品赛事。固化3-4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利用海洋资源开展自然海域游泳和冬泳运动,恢复承办帆船帆板运动赛事。组织国际性轮滑节、沙滩节、长城马拉松节、太极拳节、徒步大会。恢复举办中国(秦皇岛)全民健身展示大会和体育旅游文化节。

科学布局一带两线全民健身工程。城区一带构筑以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为平台的健身带,山区一线构筑国家级休闲健身户外网络体系,沿海岸一线构建海洋特色休闲健身运动基地。系统建设覆盖城乡、设施完备、组织严密、活动丰富、服务周到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建立训练合理科学、输送渠道畅通、运动成绩卓著的体育训练体制。整合开发社会体育资源,提高奥体中心等公共体育设施利用效率。


第四部分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完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各级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提高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创新组织实施的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一、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协调衔接

科学合理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分领域、分阶段落实本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规划纲要与省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县区规划相互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衔接配合,在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内容应成为本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分解落实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为政府安排投资提供依据。重点做好城乡统筹、人口发展、生态经济、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规划的编制实施,市财政和投资主管部门要将各专项规划作为项目审核的重要依据,组织安排好财政预算和政府投资。

各区县人民政府要依据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方向和总体要求,立足本地实际,组织编制实施好本行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重视秦皇岛关于旅游立市和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站在全市统一的高度,确保各项规划的落实。

二、坚持扩大内需,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组织好煤炭、电力、成品油、运力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供需衔接。构建反应迅速、协同高效、处置有力、保障到位的应急体系,提高有效应对经济运行中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强化产业政策引导。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科技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实施质量兴市、名牌兴企,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加快发展。及时发布产业导向信息,灵活运用多种投融资工具,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和企业集聚,向环京津、沿海、沿路、园区集中。强制淘汰高消耗、高污染、质量低劣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加强土地调控,优先满足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态建设用地需要。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基点、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要从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着力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三、破解要素瓶颈,实施项目带动

投资依然是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依靠投资拉动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夯实基础是我市一项长期任务。要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投资在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和推进机制。十二五期间,市级项目库重点项目保持1000个以上,开工建设总投资50亿元、百亿元重大项目各6个以上,培育千亿元级产业聚集区和一批超百亿级大型企业集团。对列入《纲要》的重大项目,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按年度工作计划进行分解,把各个阶段的责任落实到责任单位、责任领导、投资主体和具体的责任人、承办人,明确阶段性工作或工程进度的时限要求。市级政府做好重大项目的协调工作;管理部门要做好项目服务协调工作,保证项目如期进行,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实施效益。

做好重大项目资金平衡。本规划生成的重大项目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基础,资金保障是项目实施的关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政府投资要优先投向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和民生保障等项目;采取贴息、担保、财政投资补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积极转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债务预警机制和负债投资决策责任机制,化解中长期财政风险;积极向中央和省里争取资金支持。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争取政策性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加大民间投资力度。围绕增强投资内生动力,激活民间投资,营造公平竞争和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强化土地使用的衔接。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纲要》的协调衔接,进一步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确保《纲要》的目标和任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体现,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用地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用地相衔接;完善发展和改革、规划、土地等部门间在土地使用方面的协调工作机制,强化发展和改革部门的项目立项与土地部门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编制、规划部门的城市空间发展目标的衔接协调;建立发展和改革、规划、土地、行业管理部门和项目业主单位间的工作联系机制,保障项目用地报批前期工作顺利开展。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正确处理好建设用地的供求矛盾,强化对土地资源匮乏、发展空间有限的认识,高度重视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完善土地资源保护、储备、使用机制,坚持合理有序的开发时序;组织实施项目行动规划,保证《纲要》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落地;坚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内安排建设项目,依法使用土地;通过建立土地经营机制,培育国有土地运营商,实行土地集约化、市场化运作;强化土地批后管理,处置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向国家和省里争取更大的经济建设用地空间。

四、加强规划的组织、监督、协调

建立健全规划编制审批、组织实施和评估检查的长效工作机制和规范化工作程序,强化规划的约束力。

加强规划宣传力度。要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营造社会各界认知规划、监督规划实施的氛围;对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采取公示和听证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健全规划咨询制度,扩大专家队伍,完善咨询方式,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努力实现规划目标。

完善评价考核和监督制度。按照预期性、约束性指标的不同要求,实行分类评价考核。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县区、各部门经济社会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其中耕地保有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各县区。

科学安排年度计划。《纲要》是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市、县两级政府必须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行政手段,把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上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规划的衔接,科学安排年度发展目标、重点、措施,分层次、有步骤地抓好落实。要建立规划目标任务责任制。根据秦皇岛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指标体系,纳入年度考核体系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建设项目,由督查、考核部门层层分解落实,跟踪督查,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有关部门也要跟踪分析相关领域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发展和改革部门反馈。

组织规划中期评估。加强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并按有关规定提出中期评估报告。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确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由市政府提出调整修订方案,按程序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执行。

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本规划由市政府组织实施,并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市人大、市政协要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调研、视察,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规划的实施进行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市政府要及时发布规划的实施信息,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秦皇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一年二月

    来源:规划处

 

相关新闻

处室子站
省纪委驻工业和信息化厅纪检组
举报电话(传真):0311-87800465
举报邮箱:jijianzu@ii.gov.cn
举报地址:石家庄市和平西路402号
邮编:05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