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两化融合 > 新闻详情

陈英:2016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部署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6日    来源: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陈英在大会上总结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进展,提出了下一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全面普及的工作重点和要求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进展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的政策布局逐步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与推广行动在我部2013年发布的《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首次提出,是我部围绕指导企业形成科学的两化融合推进机制和管理模式,探索形成的一套以管理体系标准引领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自2014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发布以来,经过三年贯标实践,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在企业战略转型、管理优化、生产模式和服务模式转型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积极推动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的政策布局和顶层设计。《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的一系列文件均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进行了重要部署。随着这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发布和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制造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价值也愈加凸显,未来几年工作推进的顶层设计也日益完善,为我们后续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研制与试点应用成效显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是我国两化融合领域首个大范围推广应用的管理体系类标准,是对信息时代规律和模式的提炼和总结,既能够引导企业明确当前复杂形势下“去哪儿”的发展方向问题,也能够为企业提供围绕发展方向“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具体方法和路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受到了各级政府、行业组织、央企集团、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相关领域专家等社会界的广泛认可与欢迎,也日益受到了各国专家的认同。近三年来,我部一直在积极通过试点带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应用推广,14-16年共遴选确定了1702家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各地陆续出台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相关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支持,广东、江苏等省份组织开展了省市级贯标试点,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自行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近3300家企业开展贯标,455家企业通过评定。经过大家共同努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已成为引领传统企业实现互联网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等的有效方法和可行路径,可作为指导企业战略转型、服务用户、组织变革的参考框架和发展蓝图。

(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推广的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我部在推进贯标工作过程中,不断通过市场化机制和生态环境的合理构建和完善,调动和激发咨询机构、评定机构、行业组织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企业贯标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贯标咨询服务方面,分两年培育并向社会推荐了230家贯标咨询服务机构,发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监督与评级办法》,搭建了贯标咨询服务机构信息公开平台,对贯标咨询服务机构进行信息公开、服务监督和评级管理,促进贯标咨询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目前已有350余家贯标咨询服务机构在平台上进行信息公开。评定服务方面,出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依托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设立评定工作委员会对评定工作进行统一管理,遴选确定了10家评定机构和210名评定人员,搭建了评定管理平台规范开展评定业务。培训服务方面,初步建立了培训课程体系,组织编写出版了培训专题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开展宣贯培训活动1000余场,覆盖共计超过10万人次。评定采信方面,评定结果已经成为我部及江苏、广东等省智能制造、技术改造、“互联网+”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成为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药品集中采购招标评审、以及徐工、潍柴等龙头企业等供应商选择的重要依据。可以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正在由行政主导向市场化运作过渡,形成了政府引导支持、企业积极主动、咨询机构创新服务、评定机构严控质量、评定结果社会采信的市场化良性发展机制。

二、下一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全面普及的工作重点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进入全面普及的2.0阶段后,我们要继续创新工作思路,统筹谋划、整合资源、高效推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加强统筹协调,健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政策规划一是进一步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顶层设计,加快研制出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指导意见》,明确未来五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全面推广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机制等。二是健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完善部内司局及地方政府对贯标评定工作的指导及参与机制,加强地方政府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政策布局,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完善政策措施。三是创新推广策略,推动政府部门、投融资机构、央企及龙头企业等主体共同构建评定结果的市场化采信机制。

(二)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贯标工作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普及转变一是结合贯标评定实践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组织各方力量加快基础标准、附加指导标准、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分类标准等的研制、报批和发布。二是要加速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普及推广,实现贯标企业数量从个位数向百千万快速推广,高质量完成2018年10000余家企业开展贯标、1500余家企业通过评定的目标;三是实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广方式从试点探索向示范引领的延伸,分行业、分领域遴选示范企业,加强企业贯标、新型能力打造、咨询服务方法与流程等方面典型经验和成果的示范共享,以贯标实施为切入点,探索研制两化融合共性解决方案。

(三)开展成果提炼和宣传推广,营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新高潮一是组织力量对贯标评定企业经验、做法及成效,咨询服务机构工作经验和成果,服务商的优秀解决方案等进行总结提炼,编写贯标案例集,通过展览、交流研讨、网络宣传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加强成果推广,营造全社会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和推广的良好氛围。二是要组织开展全国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紧密围绕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双创”平台、跨界融合新模式、组织管理创新、新型基础设施、系统解决方案等重点工作,宣贯国家政策、研讨关键共性问题、普及推广试点示范、分享解决方案、交流典型经验、对话高层领导和知名企业家等,营造贯标工作新高潮。

(四)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为契机,探索中国制造业管理新模式2016年6月,我部启动了面向新工业革命的两化深度融合重大软课题研究,由怀进鹏副部长担任课题组组长,其核心内容就是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为契机,研究两化深度融合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管理模式。未来我们将组织力量深入探索研究,系统梳理工业革命的历史沿革,深入洞悉信息革命的发展趋势,全面总结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历程、特征及其规律,开展两化融合体系架构、两化融合最佳实践等研究,结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实践,研究提出一套服务于制造强国建设的,符合信息时代管理规律和特征的新管理理论和方法,全面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引领企业加快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变革,加快实现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

三、持续做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的几点要求

在后续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协同行动,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持续做好贯标工作。在此,我谈四点要求。

(一)地方工信部门要加强组织落实一是要做好政策衔接,积极落实国家关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的各项部署,将贯标工作与本地产业发展重点任务紧密结合,建立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加强地方财政支持。二是积极扩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宣贯范围,提高各级政府工作负责人、企业、服务机构等主体的认识水平。三是主动完善工作机制,集中资源指导、推动并持续跟踪辖区内企业的贯标达标工作,积极参与到企业贯标评定的关键环节中去。四是将培育咨询服务机构、监督和规范贯标咨询服务市场作为贯标工作的重点任务,加强贯标咨询服务质量的跟踪、统计、评估和考核。

(二)行业协会要做好经验共享和服务推广行业协会具有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是推进两化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贯标工作中,一是要积极参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制定和服务体系建设,有条件的行业可以制定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和特色组织开展标准培训、宣传和推广应用。二是要结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遴选一批行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总结提炼试点企业成功经验,把贯标工作融入到行业服务重点工作中去,带动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

(三)企业要务实推进本质贯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成效如何,关键在于企业。企业要理解贯标的本质是引导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要深刻认识到贯标对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这项工作才能价值、才有生命力。企业贯标工作要创新工作机制,要把“一把手”工程作为企业贯标的必要条件,既要突出企业在贯标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的辅助作用。要围绕企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阶段性重点、方向和目标,确保贯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本质贯标。

( 四)服务机构要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贯标咨询服务机构要开拓思路,将贯标咨询与自身优势业务相结合,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指导下主动提升围绕企业新型能力建设的服务能力与水平。贯标咨询和评定服务机构要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流程,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服务人员水平,在服务实践中深化对贯标工作的认识,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贯标服务水平,加快形成行业贯标的方法论、知识库和工具集。贯标咨询和评定服务机构要严格自律、诚信经营,加强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确保服务资源投入有力,确保服务过程规范可控,确保服务效果突出显著。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部署,发动全国范围内更广泛的力量共同推动贯标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新闻

处室子站
省纪委驻工业和信息化厅纪检组
举报电话(传真):0311-87800465
举报邮箱:jijianzu@ii.gov.cn
举报地址:石家庄市和平西路402号
邮编:050071